中国医科大学2005病理学笔记(75)

中国医科大学 /2007-11-12

    甲状腺腺瘤易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混淆。两者的区别在于:①腺瘤大多为单发;甲状腺肿常为多发。②腺瘤有完整包膜,包膜外甲状腺组织呈压破性萎缩;甲状腺肿则无明显包膜,③腺瘤内组织结构一致;甲状腺肿形态多样化。

    二、甲状腺腺癌

    甲状腺腺癌(carcinoma of thyroid)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一般来说,甲状腺腺癌比其它器官的癌发展相对缓慢,病程相对较长,根据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分为以下几型。

  (1)滤泡型腺癌:以具有滤泡结构为特征,细胞多分化良好,与滤泡型腺瘤难区别。恶性特征主要为肿瘤对包膜及血管的浸润。早期可出现血道转移。

   (2)乳头状腺癌:以具有乳头状结构为特征,是甲状腺腺癌中常见的类型。青少年女性较多见。属低度恶性肿瘤,生长较缓慢,转移形成较晚,预后较好。临床上往往以颈部甲状腺旁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

   (3)髓样癌:起源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有家族发病倾向性。髓样癌的恶性度有的很高,有的很低,有些能分泌前列腺素、血清素、降钙素和ACTH等,致临床上能出现相应的症状。

   (4)未分化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瘤体一般较大,癌细胞分化低,异型性明显,恶性度高、预后不良。

第八节其它常见肿瘤及瘤样病变

 

     一、色素痣

    色素痣(pigmented nevus)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为良性增生性病变,很多见,全身各处皮肤均可发生,但以面部、颈部及背部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较小,有的隆起于表面呈小乳头状,有的则平坦。有些色素痣表面有少量毛发。痣细胞为圆形、立方形或多角形,聚集成大小不一的团块或条索,有结缔组织间隔。根据其在皮肤组织内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①交界痣:痣细胞局限于表皮下部和真皮交界处生长,形成多个细胞集团。大体观常表现境界清楚的棕黑色斑。此型较易恶变为黑色素瘤。②复合痣:由交界痣的部分痣细胞穿过基底膜进入真皮内生长,即同时有交界痣和真皮内痣的改变。③真皮内痣:为色素痣充分发展成熟的一种类型,痣细胞在真皮内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

    二、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又称黑色素瘤(melanoma)不常见。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30~60岁成人,以足部,眼内、口腔、外阴和肛周多见。呈褐色或黑褐色,微隆起。通常由交界痣恶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临床上凡见痣的色素加深,体积增大,生长加快,溃破、发炎及出血等为恶变象征。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结构呈多样性,但瘤细胞大小、形状较一致,核仁粗大,核分裂像多见,胞质内有黑色素颗粒,也有胞质内不见黑色素颗粒的瘤细胞,但在电镜下即可见其胞质内有典型的黑色素小体或前黑色素小体。本瘤预后差,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畸胎瘤

    畸胎瘤(teratoma)是起源于具有多能性分化潜能的原始生殖细胞。由三个胚层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构成。最常见于卵巢、睾丸,其次为骶尾部、纵隔、腹膜后等处。根据其结构及分化程度不同,分良性和恶性畸胎瘤两种。①良性畸胎瘤:为囊性,多见于卵巢,常为单房,内壁呈颗粒状,粗糙不平,囊壁常有一结节突入囊内,结节表面有时见到骨质及牙齿,囊胶内充满皮脂和毛发,故又称囊性畸胎瘤或称皮样囊肿。镜下,除见分化成熟的表皮组织及皮肤附件外,还可见到腺体气管上皮或肠上皮、骨、软骨、神经组织、平滑肌及甲状腺组织等。良性畸胎瘤预后好,少数可恶变为鳞状细胞癌。②恶性畸胎瘤:多为实体性,多见于睾丸,其次为卵巢,主要由分化不成熟的胚胎样组织构成。故又称为不成熟的畸胎瘤,可发生远处转移。     
第十四章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
第一节结核病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病理特征是形成肉芽肿性病变-结核结节。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病,但肺结核最为多见。临床上常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和血沉加快。结核病传播与社会经济状况、营养卫生条件关系密切,建国前我国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甚高,占各种疾病死亡的首位。建国后由于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生活条件的改善,有效药物的推广治疗,发病率较建国初期下降60%~70%,死亡率下降90%。但目前结核病的自然感染率和发病率仍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边远地区,仍很常见。
   【病因及发病机理】对人有致病作用的结核杆菌主要是人型结核杆菌,少数是牛型。结核杆菌菌体含脂质、蛋白、多糖类三种成分。结核杆菌的致病力,主要与脂质有关,特别是糖脂的衍生物——索状因子更为重要,对组织和细胞有强烈的损伤作用;糖脂的另一种成分-蜡质D能引起宿主对结核杆菌剧烈的变态反应;脂质能保护菌体个易被巨噬细胞消化,还能使巨噬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促进结核结节的形成。菌体蛋白具有抗原性,与蜡质D结合作为变应原使机体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细菌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为免疫原使机体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免疫反应。结核结节的形成是这种细胞免疫反应的形态学表现。多糖物质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还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
    本病以呼吸道传染为主,吸入带结核杆菌的微滴可以造成肺部感染;其次食入带菌的食物可经消化管感染;病菌经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者极少见。
    结核杆菌数量和毒力的大小以及机体的反应性(尤其是免疫力和变态反应)在本病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人对结核菌的自然免疫力较弱。机体在感染结核杆菌后的最初2周,对感染的细菌抵抗力很低,如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细菌往往在局部繁殖,并可扩散到全身,甚至引起死亡,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主要是感染后的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是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人体感染结核菌后2~6周出现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也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后者本质上亦为细胞免疫反应。但由于免疫原和变应原各不相同,呵能致敏的T淋巴细胞亚群也不同,所以这两种反应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细胞免疫反应主要通过形成的结核结节来吞噬、杀灭结核杆菌,使病灶局限化;而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当菌量多,释放大量变应原时,叶引起剧烈的变态反应,造成广泛的组织坏死,坏死累及局部巨噬细胞,削弱抗菌能力,则有利于细菌繁殖和扩散,使病灶恶化。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半岛在线注册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半岛在线注册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半岛在线注册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半岛在线注册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