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005病理学笔记(84)
中国医科大学 /2007-11-12
4、骨髓大量巨噬细胞增生、伤寒小结形成和灶状坏死。粒细胞系统严重受抑制,致使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由于骨髓内巨噬细胞吞噬细菌较多,存在时间较长,故骨髓培养阳性率远较血培养为高。
5、胆囊伤寒杆菌极易在胆汁内繁殖,但多数患者胆囊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度炎症。由于患者在临床痊愈后,细菌仍可在胆汁中长期存活,并不断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而成为带菌者,故值得重视。
6、心肌见肌纤维明显水肿,间质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重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临床上出现相对缓脉,可能是因内毒素对心肌的影响或毒素造成的心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
其它如肾、皮肤、骨胳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有一定的病变。
【并发症】
1、肠出血和肠穿孔两者均发生于溃疡期,。也是本病主要的致死原因。肠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出血性休克。肠穿孔多在肠胀气和腹泻的情况下发生,穿孔后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2、支气管肺炎以小儿患者多见,这是因机体抵抗力低下,继发肺炎球菌或其它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所致。
【病理与临床联系】典型伤寒病例的病变发展与临床表现很具规律性。一般经过10天左右的潜伏期后,由于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繁殖的细菌及其毒素再次大量入血,引起败血症和毒血症。临床上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患者体温呈梯形升高,数日内即达40摄氏度以上,并伴全身乏力,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以及白细胞减少等。皮肤玫瑰疹乃因病菌栓塞皮肤表层毛细血管引起小灶性炎症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所致,发病后第2~3周,上述症状加剧,患者持续高热、神智不清、嗜睡、檐妄,与此同时,机体免疫力逐渐增强,特异性抗体增多。从第4周起症状即逐渐缓解,各器官病变也相继愈合,如无并发症,一般4~5周即可恢复,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实验室检查,第1~2周,由于患者存在败血症,故血培养,特别是骨髓培养常为阳性;至第3周以后因肠溃疡形成,大便培养方能出现阳性;从第2周起由于特异性抗体逐渐增高,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呈现阳性,且效价随病程而不断升高,一直持续数月。
自从使用抗生素治疗伤寒以来,典型病例已很少见,一般均病程缩短,病变较轻,并发症减少,临床症状也大为减轻。但复发率却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氯霉素等抗伤寒药物仅为抑菌剂,服药期间暂时抑制伤寒杆菌生长,促使临床症状好转,一旦停药后细菌又繁殖而重复出现症状。
第六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ck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双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化脓性脑膜炎还可由其它化脓菌引起,但本病与其它化脓菌引起者不同,是具有流行性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出生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病因及发病机理】脑膜炎双球菌可存在(正常,人的鼻咽部粘膜,成为带菌者,病人或带菌者鼻咽部分泌物个的细菌通过咳嗽、喷嚏等,由飞沫经呼吸道侵入常人,但大多数不发病,或仅有轻度局部卡他性炎,当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或菌量多、毒性大,则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同时产生内毒素引起短期菌血症或败血症,少数病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膜,产生病变。
【病理变化】根据病情的进展,可分为三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细菌在鼻咽部粘膜繁殖,经2~4天潜伏期后,比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因而见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多。
2、败血症期,上期约经1至2天,一部分病人进入此期。大部分病人的皮肤、粘膜出现瘀点和瘀斑,此乃细菌栓塞在小血管和内毒素素对管壁损害所致的出血灶。此期血培养可阳性;出血处刮片也常可找到细菌。因内毒素的作用,病人有高热、头痛、呕吐,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
3、脑膜炎症期此期的特征性病变是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炎症累及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各部分,尤以脑顶(额叶、顶叶)和脑底积脓最多,可见脑膜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纤维素渗出在蛛网膜下腔形成脓液。以上病变也可出现在脊髓的蛛网膜下腔,严重病例邻近脑膜的脑实质也可出现炎症,使神经细胞变性,称脑膜脑炎。
少数小儿起病急,突然寒战、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皮肤粘膜大片出血,同时肾上腺有广泛出血,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华佛综合征。目前认为这是由于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严重,内毒素大量入血,引起中毒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结果。患儿脑脊髓膜的病变轻微,故脑脊液常不混浊,多无脑膜刺激症状。上述病变特点又称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一种类型。
【病理与临床联系】
1、脑膜刺激症状表现为颈项强直和屈髓伸膝征(kernig征)阳性。颈项强直是由于炎症使颈神经根周围的脑脊膜充血、水肿,当其通过椎间孔时受压,使所支配的肌肉在收缩时牵引受压的神经根而产生疼痛,于是颈部肌肉便产生保护性痉挛,颈部呈强直状态。如果婴幼儿的腰背肌肉产生保护性痉挛,可引起“角弓反张”体征。若腰骶部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在屈髋伸膝试验时,则因坐骨神经牵引神经根而发生疼痛。
2、颅内压升高症状由于脑膜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积聚,蛛网膜颗粒因脓液将其阻塞,使脑脊液重吸收障碍,导致颅内压明显升高。病人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婴幼儿前囟饱满,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状与体征。
3、脑脊液改变如压力增高、混浊或呈脓性。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有细胞数增加,蛋白含量增多,糖及氯化物减少(被细菌所消耗),培养及涂片可找到病原菌。
【结局】目前由于有效药物的广泛使用,本病急性期多数能痊愈。少数转为慢性,此时由于蛛网膜下腔的渗出物不能被吸收,发生机化而脑膜粘连,影响脑脊液循环,甚至引起脑积水;炎症损害脑神经时能引起失明,耳聋、面神经麻痹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