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005病理学笔记(81)
中国医科大学 /2007-11-12
3、重型肝炎为最严重的类型,较少见,根据病程和炳变的不同,分为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两种。
(1)急性重型肝炎:少见,起病急,病程短,大多为10天左右,病变严重,死亡率镜下,肝细胞发生广泛坏死,坏死从肝小叶中央开始,迅速向四周扩展,很快发展成大片坏死,仅在小叶周边尚可见到少数残存的肝细胞,网状支架塌陷,肝细胞再生现象不明显。肝窦扩张充血,甚至出血。小叶坏死处和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大体,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肝体积明显缩小,以左叶为甚,包膜皱缩,质柔软,切面黄色或褐红色,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本型肝炎大多数于短期内死亡,少数迁延而发展为亚急性重型肝炎。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性脑病,其纬次为消化管大出血。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由数周至数月,多数由急性重型肝炎迁延而来,少数由急性(普通型)肝炎恶化而成。本型与急性重型肝炎病变的不同点是:
镜下,肝细胞大片坏死不如急性重型肝炎广泛和严重,坏死的范围大小和形态新旧不一;肝细胞呈明显结节状再生;肝内网状支架塌陷和胶原化,坏死区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并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小叶周边细小胆管增生,并有淤胆和胆栓形成,大体,由于肝细胞大片坏死,伴结节状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故肝体积缩小,表面包膜皱缩不平,部分呈大小不等结节状,质略硬,切面坏死区呈土黄色或褐红色(因肝窦充血所致),结节区呈黄绿色(因胆汁淤积所致)。本型肝大如治疗及时,病变可停止,如继续发展可变为坏死后性肝硬变;可死于肝功能衰竭。
【病理与临床联系】
1、肝大、肝区疼痛在急、慢性(普通型 )肝炎均可出现,急性(普通型)肝炎的肝大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广泛变性,慢性(普通型)肝炎的肝大除因肝细胞变性外,还与肝细胞再生、肥大,炎细胞浸润等有关。由于肝大,肝包膜被牵拉,刺激包膜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肝区疼痛。
2、 血清转氨酶升高由于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内的谷丙转氨酶(SGPT)等大量进入血液,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3、黄疸属于肝细胞性黄疸,其原因①肝细胞变性、坏死,使肝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②酯型胆红素返流入血,这是由于肝细胞坏死,毛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淋巴隙和肝窦,以及细小胆管发炎或胆栓形成而引起的细小胆管阻塞,促进胆汁成分返流入血。肝细胞受损愈严重,黄疸愈明显。重型肝炎患者的黄疸不仅明显,而且进行性加深。
4、出血重型肝炎常,见,患者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瘀斑,甚至呕血和便血。其原因主要是肝受损,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因于5、7、10等合成发生障碍,也与重型肝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关。
5、肝性脑病通常见于重型肝炎,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xentery)是巾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内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两季,儿童发病率较高,其次为青壮年。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
【病因及发病机理】痢疾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分为甲、乙、丙、丁四群。在我国,细菌性痢疾常由乙群福氏菌引起,其次为丁群宋氏菌,再次为丙群鲍氏菌,由甲群志贺氏菌引起者很少。病菌随患者及带菌青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饮水,食物、食具和手,而后经消化管而传染。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靠细菌对肠粘膜上皮的侵袭力和毒素。痢疾杆菌裂解后能释出强烈的内毒素,除内毒素外,志贺氏菌还能释放外毒素,这些外毒素具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和肠毒性作用。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管后是否发病,视细菌的数量多少和毒力大小,肠管防御功能和全身抵抗力的强弱而定。在全身抵抗力强的情况下,大多数细菌在经过胃时可被胃酸杀灭,少数未被杀灭进入肠内的细菌,通过肠管的防御功能,如肠内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肠粘膜上皮分泌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lgA)的排斥作用,使其不能侵袭肠粘膜引起发病。当肠管防御功能及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如胃酸缺乏、肠内菌群失调、暴饮暴食、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等),未被杀灭进入肠管的细菌就可以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在其中繁殖,而后再侵入粘膜固有层继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肠管病变。毒素吸收入血后,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根据上述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如检出、隔离和治疗患者及带菌者。讲究饮食卫生,防蝇灭蝇,以切断传播途径。提高肠管防御功能和全身抵抗力,如使用活菌疫苗等。
【类型及病理变化】根据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经过的不同,细菌性痢疾可分为急性、中毒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时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下段。
肠管病变开始为急性卡他性炎,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粘膜和粘膜下层充血、水肿,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皱襞肿胀、有散在性点状出血,粘液分泌亢进,肠腔内有血性粘液性渗出物。如病变进一步发展,粘膜表层坏死,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坏死粘膜组织与渗出的大量纤维素及红、白细胞,共同形成灰白色或灰红色糠皮样的假膜,覆盖于粘膜表面而变为假膜性炎约在发病后一周,假膜被中性粒细胞崩解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逐渐溶解脱落,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溃疡。溃疡多浅表,很少超过粘膜层,溃疡周边的粘膜常有明显的炎症反应。
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炎症消退,溃疡经再生而愈合,不留明显瘢痕,不引起肠狭窄。少数患者转为慢性。
2、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致病菌常为毒力较低的福氏菌或宋氏菌,其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或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功能不稳定,对痢疾杆菌毒素产生强烈反应有关。
本型痢疾的病变特点是: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管病变和症状却轻,肠壁常只发生轻度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时为滤泡性结肠炎,肠壁淋巴小结增生肿大。患者于发病后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即出现中毒性休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毒素作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多,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所致。有些患者由于毒素作用,或中毒性休克所致的脑微循环障碍和缺氧而出现脑部病变,主要为大脑和脑干充血和广泛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