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 杨周翰 赵萝蕤编(15)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2019-04-02

�ֻ��������ע���Ա��������ȡ��վ���Ͻ�ѹ�����룡

复辟后,封建王朝从法国带来古典主义的文学趣味,提倡戏剧,恢复了清教徒所封闭的剧院,文学创作一时以戏剧为主。剧作家有德莱顿、威彻理(1640-1716)、康格利夫(1670-1729)等,其中德莱顿最重要。这时流行的戏剧大都写爱情故事,迎合宫廷贵族的庸俗趣味。
约翰•弥尔顿(1608-1674)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剑桥大学求学时和毕业后一个时期,钻研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访问过被天主教会关在狱里的伽利略,并和意大利的文人学者交往。1639年,英国革命形势紧张,他回国参加反对国王和国教的斗争,在1641-1645年间发表过许多政论小册子,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任命他为拉丁文秘书。他写了不少文章捍卫共和国,因积劳过度,双目失明,但仍坚持斗争。王朝复辟后,他受到迫害,著作被焚毁,生活贫困。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三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弥尔顿早年的创作主要是短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这两首诗描写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和沉思的乐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他的十四行诗歌颂自由,斥责教会,或抒写个人的情怀,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弥尔顿在担任政府职务前后写过不少政论文,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他站在清教徒立场,主张取消国教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问题上给王党以有力打击。他的《论出版自由》(1644)主张言论自由,反对当权的长老派的跋扈。《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说中找出论据,说明人民有权废除和杀死暴君,以坚定人民的革命信心。《为英国人民声辩》(1651)驳斥反动派所谓英国人民犯了弑君之罪的谰言。
《失乐园》(1667)长约一万行,分十二卷,故事取自《旧约》。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5、6),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卷1、2)。他这时已无力反攻天堂,才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对他的信仰,便不阻挠撒旦。撒旦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卷3、4)。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卷7、8)。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9)。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10),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卷11、12)。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遭失败。
弥尔顿继承了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接受了十七世纪新科学的成就,同时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态度。他肯定人生,但否定无限制的享乐。他肯定人的进取心、自豪感,但否定由此演变出来的野心和骄傲。他肯定科学,但认为科学并不是一切,有科学而没有正义和理想,人类不会得到和平与幸福。弥尔顿的这种思想也就是革命的清教思想的反映。
弥尔顿在思想上要批判骄矜的撒旦,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处的地位,因为撒旦受上帝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傲、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这个形象十分雄伟,在凶险的地狱背景衬托下,他的战斗决心表现得更鲜明。撒旦说:
战场上虽然失利,怕什么?
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
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
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描绘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
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
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
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可磨灭的记录,是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诗中的上帝却显得冷酷无情,缺乏生气。
弥尔顿在这首诗里对于封建贵族的放荡生活也给予尖锐的批评。
在《失乐园》里,弥尔顿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雕塑出十分雄伟的人物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他的诗歌风格是高昂的。诗中运用了璀璨瑰丽、富有抒情气氛的比喻,独特的拉丁语的句法,和雄浑洪亮的音调等。在结构上,《失乐园》承继着古希腊、罗马史诗的传统,成为英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史诗。
《复乐园》(1671)四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面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说明了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诗里的耶稣念念不忘罗马奴役下的以色列,他认为以色列的解放一时还不能实现,但是它说:“一旦那一天来临,你不要想象我会坐失良机。”这说明了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力士参孙》(1671)是一出悲剧,取材于《旧约•士师记》。参孙是以色列民族英雄,被妻子大利拉出卖给非利士敌人,眼珠被挖掉,每日给敌人推磨。一个节日,非利士人庆祝对参孙的胜利;参孙痛苦万分,这时他父亲劝他和解,大利拉的忏悔更给他以刺激,敌人赫拉发对他威胁和侮辱,这些都激发了他的战斗精神。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之后,他撼倒了演武大厦的支柱,整个大厦坝塌,他和敌人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表现了坚强的革命精神。它反映了王朝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色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作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从这里可以看出复辟王朝如何残酷地对待革命者,如何杀的杀,放逐的放逐,就连克伦威尔的尸体也被枭首示众。他们痛苦异常,愤怒无比,一定要继续革命: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诗人也指出深自忏悔,克制骄矜,控制情欲,恢复信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力士参孙》采用了崇高严肃的题材,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音律。这一悲剧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它运用希腊悲剧形式,实际上是一部宏伟的剧诗。
约翰•班扬(1628-1687)是典型的清教徒作家。他以补锅为业,参加国会军,后来在家乡传道,反对国教,王朝复辟后,被捕入狱达十二年。在狱中和出狱后,他写过不少作品,主要的是《天路历程》(1678,1684)。
《天路历程》是一部寓意小说。前部叙述史为“基督徒”的主人公抛弃家园妻子,跋涉高山深水,战胜猛兽妖魔,最后到达天国之城的经历。后部描写基督徒的妻子,继丈夫之后寻找天国的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同时通过一系列寓意形象对社会现实有所批判。例如基督徒路过名利城时,看到灵魂肉体、功名富贵都在市场出卖,他自己也遭到违法乱纪、荼毒生灵的法官的迫害。有些情节和人物写得比较生动。在语言方面,班扬采用了人民的口语,生动有力。
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因素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存在,从弥尔顿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古代文学的影响。但古典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则是随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才形成的。英国古典主义流派依附反动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具有保守倾向。他的创始者是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是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信仰天主教,他站在保守立场写了一些政治讽刺诗、宗教论争诗和剧本。他的文学评论如《论剧诗》(1668)和许多作品的序言,强调理性和规律,指出悲剧中三一律的重要性,主张形式完美。他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但也肯定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的成就。他观察敏锐,对作家的评论时有灼见,超出前人和同时代的评论家。他的大量古典主义创作,系统的古典主义理论,他的讽刺诗的技巧,他的翻译,他的准确平易的散文,都对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
第四节 西班牙文学 
16世纪后半期,西班牙已经开始衰败。到了十七世纪,西班牙虽然在国外还占据某些领地,但已失去强国地位。各地起义不断发生,政府几乎无力对付,而宫廷中还保持繁缛的礼仪和豪华的生活。专制政府又通过天主教教会用残酷手段加强反动统治,使整个西班牙笼罩在阴暗的宗教气氛之中。
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文学也趋于衰落,逐渐失去了“黄金时代”的繁荣景象。天主教反动统治使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内容的文学遭到沉重打击,宗教思想控制着整个文学界,贵族绮丽派盛极一时。
西班牙贵族绮丽派文学被称为冈果拉派,创始人是路易斯•德•冈果拉(1561-1627)。冈果拉早期写故事诗和短诗,后期发表了不少风格纤巧的诗歌,如长诗《寂寞》(1613)和《波利非莫和伽拉苔亚的故事》(1612-1613),它们曾产生广泛的影响,形成一个诗派。这个诗派轻视人民群众,提倡为“高雅人士”写作,作品堆砌夸张的词藻,充满各种隐喻和难解的词句。其内容大都是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等悲观思想。
十七世纪上半期,西班牙人文主义作家虽然遭到教会的迫害,但仍然坚持斗争。剧作家如蒂尔索•德•莫里纳(1571?-1648)、阿拉尔康(1581-1639)和卡斯特罗(1569-1631)继承维加的传统,取材于民间文学和历史传说,写了大量的作品。蒂尔索•德•莫里纳的《塞维利亚的嘲弄者》(1630)第一次以关于堂璜的民间传说为题材,描写一个丧尽天良、勾引妇女的贵族青年,揭露贵族罪恶。卡斯特罗的《熙德的青年时代》(1618)取材于民间谣曲,描写这个西班牙民族英雄的事迹。在散文方面,凯维多(1580-1645)的成就较大。他是西班牙最后的人文主义代表之一,写过许多讽刺性的散文,也写了流浪汉小说类型的作品《大骗子堂帕勃罗斯•布斯康的一生》(1626)。他痛恨贵族、僧侣、贪官污吏、炼金术士、占星术士等和社会上的道德败坏现象,给以无情揭露。但是在反动统治下,他看不见出路,作品也不免染上悲观色彩。
十七世纪西班牙最重要的作家是戏剧家彼德罗•卡尔德•隆•拉•巴尔卡(1600-1681)。卡尔德隆出身于马德里贵族家庭,曾在马德里耶稣会学院学习,后来到萨拉曼加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他很早就写戏剧,1635年入宫廷服务,管理宫廷剧院,创作了大量剧本,成为维加以后西班牙最有名的戏剧家。1651年,他入教士籍,一直担任重要的教会职务。他写过120部剧本,另有八十部宗教剧和二十篇幕间短剧。在艺术技巧上,他继承维加的传统,但是也讲究华丽的布景和服装,运用夸张的言词。他的作品多采用中古题材,有浓厚的天主教色彩。许多剧本探讨宗教哲学问题,直接宣传否定现世、相信来世和忏悔赎罪等宗教思想,他到晚年就专写宗教剧了。但是卡尔德隆的作品中也有肯定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主题,如《精灵夫人》(1629)。有的剧本甚至歌颂农民反对贵族迫害的斗争,如《萨拉梅亚的镇长》(1636)。这些矛盾都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衰落、天主教统治和贵族文学的深刻影响。
《人生如梦》(1635)是卡尔德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是波兰王子西吉斯蒙德。国王从天象中得知王子将是一个凶恶残暴的人,因此从小就把他囚禁在边塞的古塔里,过着半人半兽的生活。一天国王用药将他麻醉,送回宫中,等他醒来,给了他最高的地位和权利。西吉斯蒙德为了报复他所受的迫害,殴打朝臣,甚至威胁国王。国王认为他野性未驯,又将他麻醉,送回古塔。王子醒来,想起前事,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梦,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梦,从此个性大变。不久,国内爆发起义,起义者攻入宫中,擒住国王,西吉斯蒙德被拥戴为首领。但是这一次他却贤明公正,宣布施行仁政,又将王冠归还父亲。
这个剧本像卡尔德隆的许多剧本一样,用寓意的手法阐述哲理。西吉斯蒙德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最初是个性情暴烈的反抗者,他斥责国王不该既给他生命,又把他当野兽看待,实际上这是对天主教哲学的抗议。但是他随即认为人世一切无非是梦幻,希望只在来世,因而变成一个温顺的忏悔者。卡尔德隆通过这个形象提出一个抗议性的问题,而得出的却是宗教忏悔的结论。
卡尔德隆的剧本具有较高的技巧,善于刻画人物内心,富有抒情特点,许多剧本的独白后来都成了流行的抒情诗。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十九世纪初期的许多著名作家。
    第五节 德国文学 
十七世纪,德国爆发了残酷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次战争又称为宗教战争,实际上是德国的公侯们为了争权夺利,利用新教和旧教的分歧,形成两个阵营,各自勾结国外势力,在德国的国土上烧杀掠夺。战争的结果是德国人口减去三分之一,城市萧条,田地荒芜,矿山损坏,工商业衰退。大小公侯们只靠着残酷剥削农奴,维持他们的专制统治。这种情形使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在文学方面,德国人文主义者的批判精神和民间文学的反封建内容,在这黯淡的时代里也消失了。市民出身的作家大都依附宫廷,为公侯们服务。一些所谓奖掖文化的宫廷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而宫廷又一味模仿外国风尚,有的把法国作为榜样,有的更多地接受西班牙、意大利文化的影响。诗人们则迎合主人的意旨和趣味,从事写作,作品内容贫乏,充满华丽的词藻、离奇的比喻和堆砌的典故,成为形式的游戏。但也有少数作家关怀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命运,考虑祖国语言和文学的前途,在文学理论或实践上作出贡献。奥皮茨(1597-1639)看到意大利和法国的诗人如彼特拉克、龙沙等向古代诗歌学习,提炼自己祖国的语言,写出格律谨严的民族诗歌,他认为德国的诗人也应该能够这样。他在他的《德国诗论》(1624)里吸取了法国、意大利文艺理论和实践的成果,论述诗的原理和作用,区分文学的种类,提倡语言的纯洁性,探讨诗的格律。他制定抑扬格和扬抑格的规则,倡导十四行体和亚历山大体,对于德国诗歌格律的发展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诗人弗莱明(1609-1640)和格吕菲乌斯(1616-1664)都能超越德国文艺界的狭窄范围,开辟诗的领域。前者远游俄国、波斯,扩大了眼界,后者漫游荷兰、法国、意大利,接触到当时欧洲哲学、科学、艺术的新成就。他们在奥皮茨的影响下,运用各种新诗体,写出反映时代苦难和渴望和平的感人的诗歌。格吕菲乌斯的十四行诗《祖国之泪》(1636)概括地叙述了战争的罪恶和恐怖,最后他认为比死亡、瘟疫、火灾和饥馑更为可怕的是许多人丧失了灵魂。这是德国十七世纪诗歌中一首有代表性的名篇。格吕菲乌斯也从事戏剧创作,他是德国第一个把市民生活写入悲剧的作家,但当时无人响应;德国市民悲剧到一百多年以后的莱辛和席勒手里,才真正地形成和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都生活在十七世纪前半期,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在提高德国语言、制定诗歌格律等方面有一定贡献,并为十八世纪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作了一些准备。但是他们只向古希腊、罗马和外国学习,而轻视本国的民间文学,有些文学史家把他们的作品称为“学者的诗”,并不完全恰当,但也有一定理由。到了十七世纪后半期,小说家汉斯•雅科布•克里斯托弗•封•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6)则和他们完全两样。他继承十六世纪民间故事书的传统,在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影响下,从平民的立场出发,写出一系列小说,广泛描绘了三十年战争时期德国的社会面貌。这套小说中以六卷的《痴儿西木传》(1668-1669)最为成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其他的小说都和《痴儿西木传》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各自独立成篇。
《痴儿西木传》用第一人称叙述西木从童年到中年的遭遇和发展。他儿时由一对农民夫妇抚养,十岁左右,军队抢劫了他的村庄,他逃入树林,被一个隐士收容。隐士死后,他卷入混乱的战争中,时而在瑞典的军队里充当“小丑”,时而被科罗亚人俘虏,时而成为远近驰名的猎兵,时而到巴黎过放荡生活,时而又在旧教的队伍里服务。他在这些遭遇中碰到的形形色色人物,对他发生了好的和坏的影响。后来他去俄国,经过朝鲜、日本、澳门、印度洋、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回到故乡,他作了一次环球旅行。在第五卷的最后两章里,他给自己过去动荡不定的生活做了总结,并整段引用了西班牙作家古瓦拉(1490-1545)论文中的话,“向世界告别”,要再过隐士生活。第六卷是小说的“续篇”,记载西木第二次远游,流落在一座荒岛上,在那里劳动为生,决定不再回到充满罪恶、屠杀和欺骗的欧洲。
《痴儿西木传》的主人公从一个淳朴无知的儿童,经过装痴扮傻的“小丑”和冒险的流浪汉的生活,不断地追求荣誉、金钱、爱情、知识,在战争的风雨里吹来卷去,经历了无数的所谓幸福和不幸,最后是看破世情,向人生决别。全书以隐居始,以隐居终,作者的思想是消极的。但书中有不少地方是作者亲身的经历,他自己也是从少年时期起就卷入战争的漩涡,切身感受过人民的苦难,亲眼看到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所以他和当时一般的宫廷诗人迥然不同,能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深刻地描绘这个灾难重重的时代。他说,他的作品不是为宫廷而是为众人写的,不只是供人娱乐,也要起教育和改善社会的作用。他的小说也反映出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和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想。他曾通过一个自称尤皮特的老人,梦想将来的德国应该解放农奴,豁免税收,消除宗教分歧,建立和平。他叙述再洗礼派在当时的匈牙利组织新村,生产资料收归公有,男女享有同等权利,种种设想和庸帕内拉的《太阳国》极为接近。
《痴儿西木传》的语言是人民的语言,朴素自然,又富有形象性和幽默感。它一般被认为是流浪汉小说,但从它所涉及的广大的社会面、主人公性格的发展,以及比较谨严的结构看来,它已经超过流浪汉小说的范围,可以说是德国一部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论 
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历史情况不尽相同。英、法仍然是最先进的国家。英国166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建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资产阶级在国外大规模进行殖民扩张,国内发展工商业,大型手工业工场发达,在一些生产部门开始采用机器,十八世纪中叶发生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初期还有反封建残余的任务,但它和劳动人民的矛盾随着本世纪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尖锐。法国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工商业最为发达,六、七十年代,手工业工场开始零星使用机器,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现了。但它仍然是个封建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专制王权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外交一再失败,对内加紧压榨人民,屡次宣告财政破产。封建阶级和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到极点。1798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最彻底的斗争,它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确立。在德国一些主要城市,工商业也有一定的进展,但很缓慢。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贵族宫廷,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意大利继续受到外国侵略,教会势力猖獗,资本主义遇到很大阻力。俄国北西欧国家落后,从彼得一世时期开始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业有所增长,但对农奴的剥削比以前更为残酷。七十年代爆发的规模巨大的普加乔夫起义尽管归于失败,但有力地打击了农奴制度,促进了俄人民的觉醒。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天文学等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其中以牛顿(1642-1727)的成就最为突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继霍布士之后发展了经验主义,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的传播。他在政治上拥护君主立宪制,主张人民通过议会行使权力。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的天赋权利,国家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私有制。洛克对欧洲启蒙运动影响很大。法国思想家贝勒(1647-1706)和封特奈勒(1657-1757)继承笛卡儿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摈弃其中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思想,把理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提倡自由检验的科学精神,肯定人类要不断地进步。他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十八世纪具有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体系。启蒙运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运动,启蒙学家以先进的观点教育民众,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有“启蒙”之名。启蒙运动在法国声势最为浩大,在德国也有蓬勃的发展,俄、意等国启蒙思想也很流行。英国在十七世纪虽已发生了资产阶级阶级革命,但仍然有着启迪民众向封建势力继续斗争的历史任务。由于这个任务是在革命后提到日程上来的,所以英国的启蒙活动和法、德等国的启蒙运动并不完全相同。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它继承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个性,而且比人文主义者更进一步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其目的是要推翻封建大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因此,这一思想运动也是一场非常剧烈的政治革命运动。教会是主要的封建堡垒,它宣称神权和君权至高无上,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帝王权力是神授的。启蒙思想家用唯物主义反对这种唯心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他们不满意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反对贵族阶级的特权,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创造了天赋人权的理论。他们在斗争中使用的武器是理性,他们用理性检验所有的旧制度、传统习惯和道德观点,正如恩格斯所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启蒙思想家具有乐观的战斗精神,相信人类不断进步,将要在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即他们所标榜的“理性的王国”。这个王国在他们看来将是真理和正义的社会。“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其实,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的王国”不过是理想化的资产阶级王国。他们从来不否定私有制度;正相反,他们把这制度看成是不可动摇的原则,甚至是人权的一部分。他们为之斗争的自由平等实际上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尽管如此,“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私的观念;相反地,……他们完全真诚地相信共同的繁荣昌盛,而且真诚地期望共同的繁荣昌盛,他们确实没有看出(部分地还不能看出)从农奴制度所产生出来的制度中的各种矛盾。”他们真诚地相信封建制度一经铲除,全体人民将普遍享受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为全人类而奋斗的。
启蒙运动家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他们认为人类历史充满虚伪和谬误,这是因为教会统治了一切,把人类推到黑暗和愚昧的深渊里;因此,他们以为提倡科学、文化和教育就可以改造社会。他们在对民众进行启蒙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统治者上面。他们幻想统治者一旦接受了启蒙思想,成为“开明君主”,便会施行开明政治。关于宗教问题,他们中有人高举无神论的旗帜,反对天主教,也有一些人用自然神论的观点否认上帝存在,却又承认自然本身就是神。此外,有些人还提出“自然人”的理论,来和社会的人对抗,号召人们“返回自然”。这种观点固然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否定人类文明的一面,因而也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这些思想表现出启蒙运动家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他们仍然不失为卓越的思想家;“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相关话题/文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半岛在线注册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半岛在线注册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半岛在线注册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半岛在线注册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半岛在线注册参考笔记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讲义(明清篇)
    中國文學史講義(明清篇) 參考書目 1、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 嚴迪昌:《清詩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3、 朱則傑:《清詩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張仲謀:明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6、 嚴迪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史讲稿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上古社会文化形态 一、中国上古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三皇五帝的历史与考古。 疑古与信史:辨证的史观与文献的考证方法。 三代的国家形态:平行或重叠的政治集团。 周的封建与西周、春秋的社会文化形态。 二、先秦时代的文学。 参考资料: 顾颉刚《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美国文学简史中文版
    十九世纪以前 概述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历史只能从1776 年7 月4 日算起。作为历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国文学史,严格地说,也 是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的。哥伦布在1492 年发现新大陆之前,这块土地的主人 是印第安人,他们的各个部落还处在原始公社制度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他 们本身并没有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美国文学简史笔记(常耀信)
    A Concis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What is literature?Literature is language artistically used to achieve identifiable literary qualities and to convey meaningful messages.Chapter 1 Colonial Period Background: Puritanism features of Puritanism Predestination: Go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半岛在线注册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二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基本知识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 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 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 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半岛在线注册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一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 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 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 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笔记 导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个分支,其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3、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 绪 论宋代是中国文发展的又一高峰。表现之一是各种文体都十分繁荣;二是文学批评的自觉、发达;三是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四是作品的数量惊人。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在唐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上)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上)第一章 《诗经》古人曾经讲过: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而一部文学史有浩如烟海的作品,有灿若星河的作家,我们又从何说起呢?我们打算从两个字说起风骚。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己觉不新鲜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洪子诚版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半岛在线注册笔记
    【文学思潮与运动部分】 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背景:a上世纪末,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 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话文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c 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5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4-01
  • 古代文学完美打印版_袁本
    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选自《毛诗大序》 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曰:於!予击石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3-31
  •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正本半岛在线注册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1.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①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②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③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2.我国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3-31
  •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修改版)
    中国文学史 笔 记 整理版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3-31
  • 古代文学史(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半岛在线注册要点超全笔记整理)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 ...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 2019-03-31
�ֻ��������ע���Ա��������ȡ��վ���Ͻ�ѹ�����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