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19)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2016-09-12


(1)基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众多国家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却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强权政治仍是现实。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第三世界广大国家决心摆脱大国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意义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英美特殊关系。
(1)“英美特殊关系”的来源
(2)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二战期间,冷战,“三环外交”,第一届艾德礼工党政府
(3)影响:英美特殊关系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在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关系的处理中,坚决站在美国方面,执行联美抗苏的总方针;同时极力影响美国的政策,不失时机地在美苏之间充当调解人,使双方关系不至于过分紧张。通过这种方法,英国加强了本国的国际地位,以有限的实力对国际事务施加了最大的影响。
(4)英美特殊关系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世界其他地区英美两国存在着严重矛盾。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如殖民问题、朝鲜战争问题、越南战争问题、柏林问题等,英国从本国利益出发,与美国立场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明显分歧。(苏伊士运河危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
2. 试析西欧联合的原因和现实条件。
(1) 基础:法德和解
(2)基本动因:联合自强
(3)现实条件:美苏对欧共体的外交政策,欧共体经济取得骄人的成绩,FaGuo戴高乐的努力
3. 试析冷战的缘起。
(1)“冷战”的来源、定义、核心内容、基本特征
(2)冷战的缘起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① 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 战后美苏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使双方相互感到在地缘安全上受到了威胁;
③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双方很难再维持战时合作关系;
④ 美苏传统政治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立使东西方的分歧难以调和;
⑤ 美苏领导人和决策层对彼此认识的差异与处理外交的方式或外交策略的不同加剧了美苏对立。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美苏的行动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P.383)(The Cuba Missle Crisis)
(1)背景:1959年古巴革命,1961年猪湾入侵 —— 赫鲁晓夫部署导弹,1962年被美国发现
(2)美苏态度
(3)评价
5. 试析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化的原因。(P.387)
(1)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在苏联党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造成社会主义各国思想上的混乱。4月17日,苏联宣布解散共产党情报局。 —— 大大推动了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和斯大林模式的进程。
(2)波匈事件 —— 表明苏联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不惜对东欧盟国使用武力;定下了此后东欧国家的发展道路:党领导的一种妥协式的改革道路。
(3)苏联干涉东欧国家内政:苏阿关系的断绝,罗马尼亚的独立自主,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第九章
尼克松主义(P.438)
(1)1969年,背景(历史条件)
(2)内容:军事战略与盟国战略方面
(3)评价
勃列日涅夫主义(P.454)
(1)背景:苏联对东欧的牢固控制是苏联同美国在欧洲争夺的前提,也是苏联全球扩张战略的基础。但是,东欧各国由于照搬苏联模式,从60年代中期开始在政治、经济上陷入困境,它们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是苏联所不允许的。因而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东欧的全面控制。
(2)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了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被称之为“勃列日涅夫主义”。
(3)主要内容:“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国际分工论”、“大国特殊责任论”。
(4)在该主义的指导下,苏联长长干涉别国内政。典型事件如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里根主义
(1)背景: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当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里根政府制定了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里根战略”,其核心是在政治领域推行“里根主义”。
(2)基本思想:认为世界上所有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里根竭力强调动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相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方向发展。美国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合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这是一种综合性战略,即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来打击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权。这比纯粹的军事战略灵活、有效,是美国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3)评价:黩武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挑战性(P.459)
(4)作用:有效地遏制住了苏联的扩张趋势,巩固了与盟国的关系,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导权。许多人把80年代东欧剧变的苏联解体归功于里根上台后的战略反攻。
新东方政策
(1)背景: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
(2)内容(主张)
(3)实施过程:与苏联、波兰达成谅解;关键:改善两德关系
(4)评价:是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重要内容。打破了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僵持关系,提高了联邦德国自身政治地位,使之重新进入苏东商品市场,扩大了自身的国际生存空间。开创了西的外交关系的新时期,为德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世界和平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海公报(P.448)(Joint Communique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背景: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