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A)作为和社会状况及文化背景相关的东西,要进行具体详细地研究时。(B)要研究某个对象、某人、某种状况的自然发展或生活史时。(C)如果不能确保整个社会状况或有关因素的复合关联的事实,技术社会过程的分析就不能进行时。(D)要研究个人生活及社会需求、冬季或者生动的存在、文化背景下的群体行为时。
特点与作用:(A)能从个案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中,发现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从而导致假设的形成,并找出群体或类型的详细资料。(B)很多场合下,个案研究亦被认为是完成一个正式研究的必要的结束手续,即研究的结果可用个案研究印证是否正确。(C)它的最大优点是对于个案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全面地把握。
69、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南开2000:访问时应特别注意那三个环节的问题):(1)访问准备。(2)进入访问。(3)访问的控制:提问控制:(A)题目转换;(B)对问题的追问;(C)合适的发问与插话;(D)提问注意事项。表情与动作控制。(4)结束访问。(5)访问纪录。
70、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复旦96:挑选访问员的标准是什么):(1)特殊条件:性别;年龄;教育;地区。(2)一般条件:诚实与精确;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71、 访问法的特点(南大96:试述访谈法的特点):
优点:(1)它是一种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访问者与被访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调查过程的始终,并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能获得自填问卷无法获得的有关访问对象的许多非语言信息。(2)访问具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即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访问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对访谈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更复杂而难于掌握。(3)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访问可以获得的资料更丰富,实行起来也更灵活、弹性更大,应用范围更广泛,且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4)环境可控是访问法的另一大优点。(5)访问法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缺点:(1)无法做到完全客观;(2)对敏感型问题、尖锐问题和隐秘问题,被访问者一般不愿当面回答,或者不做真实回答,一般不宜用访问法。(3)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验情感过程,以及许多人的互动资料、心理经验、身体的动作以及场所和速度的变化等社会测量的资料都不宜或无法用访问法获取。(4)与其他访调查方法相比,费用较高,费时较长,需要的人力较多。
72、量表与测验法(北大94:试比较问卷和量表的异同;北大96:试说明调查量表、社会计量法、民意测验的特点及各自的运用范围):??
73、量表的概念(浙大2001;南大2000):
(1)量表与维度:维度属于理论范畴,它表示现象的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或者说,它在抽象层次上表示从某一角度看待现象时的某种连续统一体。维度与理论分量的概念常常被看作是同义的。与维度不同,量表与指标都是用来捕获和再现理论维度的经验工具,即对理论维度的一种代表。可以说,量表和指标是用在经验层次上对现象的连续统一体的测量。(2)量表与指标(北大2004:指标和量表的主要不同点):社会研究中,量表的概念最经常地用来表示包括着判断或主观判断的测量。在社会科学中,某些测量仪器也不称作量表,因为他们也不包括判断。量表通常是由多项测量内容综合而成的。每一项内容都可看作是经验变量的一个指标或指示标志。而一个量表就可有两个或更多个指标所构成。因此,我们也可以把量表视为衡量概念(或变量)的综合指标,它不同于一个单项指标。(3)量表和指数:在社会研究中,两者区分不严格,但不完全相同。指数也可由一组指标综合而成。这组指标分别对一个复杂概念的不同部分进行测量,然后对这组指标的树枝进行累加或其他运算就可综合为一个指数。而这主要区别:量表必须由一套问卷问题所构成。指数则可以依据其他的资料。一般来说,指数是由几个数量指标的运算综合而成的。而量表则由对一组问题的回答"计分"综合而成的,他常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4)量表作用:相当于一把尺子,作用在于精确度量一个较抽象的或综合性较强的概念,特别是度量态度和观念的不同程度或差异。(5)量表缺点:设计比较复杂,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还不太高。
74、 量表的类型(北大2002:为什么要区分调查量表和测验量表):量表可分为调查量表和测验量表。它们分别用于问卷调查和测验中。在问卷调查中,使用量表的主要目的是要精确了解总体的状况。它的分析重点是群体而不是个人。而在测验中通常是要精确的观测个人的某一特征,他的分析重点是个人,因此量表设计要严格、精确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就需要设计大量题目。与此相反,问卷调查中的量表题目较少,效度不要求很高。研究目的不同,量表的设计也不同;对于目前尚不能精确量度的事物,可以通过大量题目,也可以通过大量样本的主观判断来间接的近似的反映。
75、 总加量表(北大93:试说明总加量表的制作程序,并设计一个量表(包含5个语句)来测量"十四大"以后群众的政治态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总加量表是利克特量表,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1)总加量表的制作程序:根据所要测量的内容或变量收集大量与这一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初步筛选出一组问题作为量表草案。确定问题的类别和计分标准。试调查。从调查对象中找一些人尝试回答量表草案,以便发现量表设计中有什么问题,是否会引起误解。更重要的是检查每道题的分辨能力。分辨能力是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别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不同程度。计算个题目的分辨力,删去分辨力不高的题目,保留分辨力较高的题目组成正式量表。利克特量表检查分辨力的方式是:将试调查中的分最高的25%的人与得分最低的25%的人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每道题的分辨力。(2)利克特量表的优点:容易设计;使用范围比其他量表要广,可以用来测量其他一些量表所不能测量的某些多维度的复杂概念或态度。通常情况下,利克特量表比同样长度的量表具有更高的信度。利克特量表的五种答案形式使回答者能够很方便的标出自己的位置。(3)利克特量表的缺点:相同的态度的分着具有十分不同的态度形态。因为利克特量表是一个项目总加的分代表一个人的赞成程度,它可大致上区分个体间谁的态度高,谁的低,但无法进一步描述他们的态度结构差异。
76、累积量表(南大95、96:累积量表法;南大98:古特曼量表):累积量表又称格特曼量表,它是格特曼(L.Guttman)1944年设计使用的。它也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量表。格特曼量表是单维的,即量表自身结构中存在着某种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的逻辑。因此也不会像利克特量表那样形成分数相同而态度结构形态不同的现象,它的每一个量表总分,都只有一种特定的回答组合与之对应。(1)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这种量表过去一直广泛用于测量人们对种族群体的态度,现在,它也被用来测量人们对职业、社会阶层、宗教群体等事物的态度。鲍格达斯量表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陈述组成。它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对这些陈述表态。在这一组问题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强的逻辑结构。除了某些例外情况外,量表本身的逻辑结构使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一个人拒绝了量表中一项关系,那么它也必将拒绝这一关系后面所有更强的关系。鲍格达斯量表测量所得到的结果,既可以用来比较具有不同特征的人们对某一群体的社会距离的大小,也可以用来比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们对不同群体的社会距离的大小。特别是将结果绘成统计图后,更便于进行分析。(2)累积量表的制作:研究人员围绕它所希望测量的某一事物或概念编制一组陈述,这些陈述应该是单维的,即具有某种趋强结构。然后用一个小样本对这些陈述进行检验。将检验的结果,按最赞成的陈述道最不赞成的回答者,从上到下排列然后从中去掉那些不能很好区分赞成的回答者与最不赞成的回答着的陈述。按公式:(再现系数=1-误差系数/回答总数)计算出再现系数。如果再现系数大于或等于0.90,我们就称该量表是单维度的。每个人的态度的分就是他回答赞成的项目总数。(3)格特曼量表的优点:可以直接根据被测者所同意的陈述的数目及他的量表分数,来决定他对这一概念或事物的赞成程度,这也正是格特曼量表的最大优点。(4)格特曼量表的缺点:我们对一组陈述具有单维性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单维性往往只是某一部分人的态度模式,一组特定的陈述可能在某一群体中表现出单维模式。同样,在一个时期中是单维的模式,但到了另一个时期却不一定还是单维的。单维的领域往往难于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