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2005病理学笔记(14)
中国医科大学 /2007-11-12
(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来自血液,他在形态上和功能上与组织的肥大细胞相似。这两种细胞的胞质中均有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5-羟色胺。当受到炎症刺激时,细胞脱颗粒而释放上述物质引起炎症反应。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
三增生
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proliferation)。增生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某些情况下,炎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发生增生,有时尚可伴有淋巴组织增生,在炎症早期,增生改变常较轻微,而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增生改变则较明显。少数炎症亦可在早期即有明显的增生现象,如伤寒时大量巨噬细胞增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等。炎症增生是一种防御反应。例如,增生的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清除组织崩解产物的作用;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肉芽组织,有助于使炎症局限化和最后形成瘢痕组织而修复。但过度的增生,也可影响器官功能,如上述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的细胞增生可引起肾小球缺血,原尿生成减少。
总上所述,任何炎症的局部都有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改变,这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组成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在此过程中,既有致炎因子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同时又有机体的抗损伤反应。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贯穿于炎症过程的始终,而且往往以抗损伤反应为主,故炎症本质上是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一般地说,炎症过程中的变质属于损伤性改变,而渗出和增生属于抗损伤反应但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损伤能促使抗损伤过程的出现,损伤和抗损伤过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变质虽属损伤性改变,但变质过程中的坏死崩解产物又可促使渗出和增生等抗损伤反应的出现;渗出虽属抗损伤反应、但渗出反应如果过分剧烈,渗出的液体或纤维素过多,则可引起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增生改变,特别是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可形成肉芽组织参与炎症的修复过程,但若增生过度,则形成大量瘢痕而影响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炎症虽然是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但也可给机体带来损害和痛苦,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既要积极预防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又要运用病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和区别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及其转化规律,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消除致炎因子,减少组织损伤,促进病变愈复。
第三节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 以体表的急性炎症最为明显,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1、红炎症局部组织发红,是由于厨部充血所致。最初由于动脉性充血,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增多,故呈鲜红色。以后随着炎症的发展,血流变慢、甚至停滞, 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变为暗红色,这是静脉性充血的结果。
2、肿急性炎症时局部肿胀明显,主要是由于局部充血、炎性渗出物聚积、特别是炎性水肿所致,慢性炎症时局部肿胀,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增生所致。
3、热体表炎症时,炎区的温度较周围组织的温度高。这是由于局部动脉性充血、血流量增多、血流加快、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所致。
4、痛炎症时局部疼痛与多种因素有关。炎症局部分解代谢增强,钾离子、氢离子积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炎症渗出引起组织肿胀,张力升高,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等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5、功能障碍炎症时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障碍,炎性渗出物的压迫或机械性阻塞,均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如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变性、坏死,可引起肝功能障碍;,急性心包炎心包腔积液时,可因压迫而影响心脏功能。此外,疼痛也可影响功能,如急性膝关节炎症,可因疼痛而使膝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二、全身反应
炎症病变主要在局部,但局部病变不是孤立的,它既受整体的影响,同时又影响整体,两者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在比较严重的炎症性疾病,特别是当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蔓延、扩散时,常可出现明显的全身反应。常见的全身反应有。
1、发热多见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引起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致热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外源性致热原有细菌的内毒素以及病毒、立克次体和疟原虫等产生的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是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释放的致热原。单核巨噬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不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但当进行吞噬时或受外源性致热原、抗原抗体复合物或淋巴因子作用后便可合成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升高。外源性致热原不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上述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而引起发热。近年来研究证实,前列腺素亦可引起发热。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能使机体代谢增强,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肝的解毒功能,从而提高了机体的防御能力。但过高热和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引起各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功能紊乱,给机体带来危害。如果炎症病变严重,体温反而不升高,说明机体反应性差,抵抗力低下,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2、白细胞增多炎症时,由于骨髓受病原微生物、毒素、炎区代谢产物及白细胞崩解产物的刺激,白细胞生成增多,因而使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增多。增多的白细胞类型,常因病原体的不同而不同。急性化脓性炎症时,血中增多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或病毒感染时,常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过敏性炎症和寄生虫感染时,则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在伤寒杆菌、流感病毒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数常减少。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和质量常反映机体的抵抗力和感染程度。在严重感染时外周血中常出现幼稚的中性粒细胞(在分类中若杆状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5%称为核左移现象),并且胞质内可出现中毒性颗粒。机体抵抗力低下,感染严重时,白细胞数目可无明显增多,甚至减少,其预后较差。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脾、肝肿大。骨髓、肝、脾,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增生,吞噬消化能力增强。淋巴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也发生增生,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的细胞增生是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