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笔记 黄淑娉 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8)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2019-03-27


2、斯图尔德提出了“多线进化”的方法来解释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的问题,他的目的是在于寻求文化变迁的原因。
他对各种社会制度的存在解释为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观点可以表达为文化—生态适应。斯图尔德对多线进化的解释是和文化生态学联系起来的。
(二)文化生态学概念
A、斯图尔德把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引入人类学,创始了文化生态学。
(1)提出文化—生态适应的理论,这也是他的文化进化论。
(2)他认为文化生态学不同于人类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后二者体现了人对环境的简单的生物上的适应,而文化生态学则要阐明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的特征和类型的起源,有助于说明各种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
(3)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集团的文化方式如何适应环境的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B、斯图尔德认为有必要区分生物学的和文化的现象与方法,如果以分析人类共同体的性质为目标,就应该用文化历史的概念和方法。
C、在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中,文化核心、文化类型、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等是重要的概念。
1、文化核心
文化核心是基本特征,具有由地方的生态适应和相似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而来的相似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
文化核心是文化系统的决定因素,这是与生计活动和经济安排有最密切关系的特征丛(群体特征)。他把文化系统的决定因素分为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核心制度包括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
在核心制度中,技术经济又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2、文化类型
(1)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类型的概念,解释为它“基于共时的、功能的、生态的因素以及为一个特定的历时的或发展水平所代表的文化特征”。“文化类型由核心特征组成”。
文化类型是核心特征的群集,这些特征产生自环境适应,而且体现社会文化整合的水平。
(2)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特殊适应过程所引起的。越是简单的早期人类社会,受环境影响越是直接。
(3)经过千百万年的漫长时期,不同环境中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基本上是由于技术变革和生产安排要求新的适应的结果。他指出环境对技术起着许可或阻碍的作用。
(4)有些社会具有大致相同的技术装备,但社会形式可能不同,因为环境不同,文化适应也必然不同。
(5)当引入农业技术时,便有一部分人从紧张的狩猎和采集中解放出来,使有相当规模的聚居体共同生活成为可能。从而将社会文化整合提到较高的水平。整合的性质决定于社会文化整合的地方类型。
(6)斯图尔德主张应从结构上把握原本的、具有整体统一性的文化特征。他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明显带有文化史或文化进化论的特征,结构的方法加上历史文化类型的观点。
3、文化生态学的方法
三个基本程序:
(1)分析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因使用这种技术而形成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
(3)确定这些行为模式对其他文化特征影响的程度。
(三)社会文化整合水平(Level of sociocultural integration)
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理论》一书第三章以“社会文化整合水平,一个操作的概念”为标题,但文中对社会文化整合水平这一概念始终没有下明确的定义。可对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理解为各种社会的社会文化系统有不同的层次、水平、级,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互相作用有不同的水平。
摩尔根、泰勒以及其他人所主张的文化进化,是一种基于各种文化具体特点之上的渐进式分类法。而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的概念,只是在研究不同复杂程度的文化时所使用的一种方法论,它不是关于进化的结论。
1、家庭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斯图尔德说明了文化生态学对社会的划分的影响。肖肖尼人以核心家庭为单位采集食物,季节性地移动。因通婚而与别的家庭联系。
斯图尔德认为肖肖尼人的情况有理论意义。由于文化生态适应的原因,家庭在大多数文化活动中独立起作用。核心家庭在结构的意义上说是较低的一级。在肖肖尼人中,那种比较单纯的文化体现出来的特征,实际上都是整合在家庭一级。家庭是生育、经济、教育、政治和宗教单位。
2、部落的或社区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这是最重要的一种,由于人们的活动需要超出家庭范围的社会组织而形成。
斯图尔德认为雷德菲尔德的民间社会与民间文化的概念对整合水平问题直接地做出了杰出贡献。
斯图尔德提出了下列几种类型:
(1)父系群队(Patrilineal band)
1)它说明几个概念:第一,它是一个文化类型,主要特征是父系、父居、外婚、土地所有权、世系群结构,组成一个文化核心。第二,其文化核心是生态适应的结果。第三,其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稍高于肖肖尼人的家庭,多家庭的结合不仅可以在亲戚关系的密切程度上见到,也可以在合作狩猎、共同领导和共同参加的仪式上见到。
2)父系群队有相似的环境。第一,资源有限而分散,人口密度低,妨碍他们形成大的、永久性结合。第二,猎物是主要的食物来源,要集体合作。第三,不流动的小动物群多。
3)为什么这些群队是父系的?
因为地广人稀,婚后从父居,男子在狩猎经济中地位重要。
4)父系群队实例
5)产生父系群队的因素是:第一,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一人或更少,在缺乏野生食物的地区,以采集、狩猎技术生活。第二,以猎物为主食,它们不流动而分散,使男子留在出生地上更为有利。第三,运输受限制。第四,文化—心理学的原因,不能作地域适应解释,联系在一起的亲属群延伸乱伦禁忌,从生物学的家庭到扩大家庭,这样就要求集团外婚。
父系群队的主要特征,父系、父居、外婚、土地所有制、非正式的有限的领导。其次要的特征,如适应游动生活的容器,粗糙、少而轻,等等。
(2)复合狩猎群
斯图尔德说“复合”(Composite)一词与“单系”(父系或母系)一词相对,用来表明某些包括许多无亲属关系的核心家庭的原始社会。这种群虽与父系群队一样代表同一社会文化整合水平,但在类型上不同,因为它是不同文化生态过程产生的。
是大动物群队造成了几百人结合的可能性。
(3)从世系群到多氏族村落
斯图尔德说世系群比核心家庭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高,通常因共同的集体活动如举行仪式、经济事务和亲属纽带等而联结起来。家庭—世系群不是进化阶段。世系群不代表一个文化类型。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的一个连续,从世系群的某种形式向多世系群社会的某种形式的过渡。
世系群是一个血缘群体,它对一线传下来的亲属联系比对其他有更强烈的感受,世系群内不通婚。氏族是一个有共同名称、相信成员们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有共同仪式、有使成员间感受到亲属情感的其他因素、实行外婚的单位。包括几个世系群、其成员已不能从系谱上追溯到,但仍是外婚的地域集团,称为地域性氏族。
(4)斯图尔德说明父系群队、世系群等社会转变为氏族的文化生态适应的历史过程,其过程如下:
第一,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环境差,因而不可能有稠密的人口和大的聚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群队是父系的。如果该社会从事园艺,则村庄可能组成一个地域性、外婚或占有土地的世系群。
第二,由于食品供给的增加或其他因素造成稠密的人口,因而使居住同一个地区,占有小领域的许多群体组成大的社会群队(群队或世系群),或由先前住在一起的地域群组成多世系群村庄。
第三,由于部落活动、战争等因素,群队或世系群被打乱,混合在同一地域中,或由于人口增加,新建立的世系群没有迁离其父母群体,因而产生大的、多世系群村庄。
第四,这些混合的单边的群体不可免地变成氏族。
第五,这些转变使地域世系群变成大的群体,从而出现高一级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3、国家社会文化整合水平。斯图尔德比较了东半球和西半球的五个最早文明区,即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秘鲁和墨西哥以后认为,灌溉和治理洪水等技术与深耕细作的农业制度对五个早期文明区的崛起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各地基本相似的文化生态适应使这些地区从简单的村庄最后达到军事帝国这一最高的层次。
他提出了上述五大文明区的历史进化分三个基本阶段,即:第一,形成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并开始发展;第二,阶级时期,国家得到了扩大和繁荣;第三,后阶级时期,国家开始衰落。社会政治结构的类似性源于彼此的生态学条件及技术的相似。
斯图尔德强调的生态环境和技术,看不到这些人群的生产关系状况。
(四)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是通过对世界各地历史顺序的分析,论证类似的历程产生类似的结构的,他的进化观表现在文化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应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其理论核心是环境、技术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
1、斯图尔德的文化核心与L. A.怀特的文化三个子系统很相似,他们对技术经济因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解释也相似,只是斯图尔德更强调环境的作用,而怀特则对文化的进化以能量的增加来解释。
2、评价
(1)R. F.墨菲认为斯图尔德和怀特的理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斯图尔德比马克思更注重技术和环境。但他不是环境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者,而是基本的社会学的唯物主义,把社会行为看作形势所造成,然后找寻源于具体行为中的规律的文化标志。
(2)莱塞(Alexander Lesser)则认为,斯图尔德所找的实际上是单线发展,基本进化的一个途径。
(3)M.哈里斯认为,斯图尔德引导了他的同时代人真正地应用文化唯物主义的原则解决有关文化差异和类似的具体问题。
但是,与他的文化生态学的光辉成果相反,他的多线进化概念愈加显得遗憾。
(4)吴文藻在《新进化论试析》一文中评论L. A.怀特的文化学和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时,认为他们都引用了自然科学的知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同时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科学的规律只能用来说明社会现象,而不能用来代替社会科学的规律。”怀特和斯图尔德都忽视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和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忽视了人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5)我们认为
1)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值得肯定的一面是他着重指出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但人是生产力中的最主要因素,只讲技术不全面。
3)没有回答“为什么”这一关键问题,没有说明家庭社会文化整合水平与部落的或社区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两者的界限在何处。他也没有区分出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与阶级社会的社会制度有质的不同。
4)斯图尔德用“文化变迁”来代替“进化”。多线进化与单线进化、普遍进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始终没有说清楚。
5)理解文化在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文化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是人类学的专长,应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寻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六、新进化论的第二代传人 P323
(一)E. R.塞维斯(E. R. Service)和M. D.萨林斯(M. D. Sahlins)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们深感怀特的“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二者的共同之点大于相异之处。
1、塞维斯和萨林斯是这样解释的:
(1)世界各族的多种多样文化是由他们所处的多种多样的环境造成的,文化通过不断的适应、变化,而呈现出多种多样,它们一边竭力适应环境,一边进行特殊化的过程,这样的进化过程,称之为“特殊进化”,即相当于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
(2)但是如果没有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基准,那么可以制定某种绝对基准,而将各种文化从低到高进行排列,这就是他们认为的“一般进化”,即怀特的“普遍进化”。
2、关于“特殊文化进化”和“一般文化进化”的区别,E.塞维斯和M.萨林斯认为文化由于适应性变异而产生众多的类型。文化的“一般进化研究的目标是整体进化诸阶段中文化相继变迁的解释和判定”。
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形态的连贯和历史的序列,后者是既定发展顺序中各种形态表现为阶段的序列。
(二)塞维斯从上述两方面的文化进化出发
1、将庞杂的民族志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他还特别重视社会组织中的联合手段,认为“在社会文化上联合在一起的水准”是分类进化阶段的基准。根据新进化论学派一般进化的理论,原始社会分成三个演化阶段,其演化顺序是:队群(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再向前发展则是文明社会的国家。此观点在塞维斯的《原始社会组织:一种进化论的透视法》(1962)和《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进化的过程》(1975)两本著作中有充分的阐述。这里的酋邦指的是继部落之后的社会整合阶段,是介于部落和国家之间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向国家过渡的阶段。
2、塞维斯对他的导师怀特的“技术决定论”始终持否定的态度。萨林斯后来着重研究蒙昧社会的经济与交换关系,并把怀特的文化三部类(技术、社会、观念)构成论中的观念与另外两部类(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课题。
3、关于塞维斯文化进化的概念及其理论,还可从他的另两文《进化、退化和革命》、《文化进化的基本动力》中作进一步了解。
(1)塞维斯对泰勒、摩尔根、“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均有微词,特别对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机械进化论”,认为“‘阶级斗争’的论断,就是此说的集中体现”。
(2)他认为“线性直向演化理论”不能解释“趋稳状态”和“退化现象”,认为“革命常常是像寻求进化一样反对进化”。他还不恰当地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作为例子说明它的破坏作用即反对进化。他以点概面,以特殊概一般。
(3)E.塞维斯在《文化进化的基本动力》一文中,正确地批评了唯心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列维—斯特劳斯的批判。
如果用任何想象中的“认知过程”或列维—斯特劳斯的心理“结构”,来解释有争议的文化现象,就会极大地损害科学逻辑的法则。
任何想用心理活动来解释文化制度的意图,都至少会表现出三种逻辑谬误,……这三种谬误,是指解释的不可检验性、同义反复性和简化性。
(4)塞维斯又批评了冲突理论。进化思想史中比较著名的观点认为,冲突既是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转化的直接动力,又是继文明起源之后的改革的直接动力。塞维斯则认为,国家的功能是维护公共秩序,减弱和疏导冲突和竞争。塞维斯这一观点,无疑与马克思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E.塞维斯的结论是:要剔除基本动力论。认为,文化的实际进化是一种适应的过程。
不可能存在一种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同样有效的惟一的决定因素。E.塞维斯对进化的动力问题还说了一些颇矛盾的话。
4、塞维斯在《进化的潜势》一文中,对传播、借用作了充分肯定。
(1)在“不发达的”文明社会中,存在着一定的发达社会所不具有的进化潜势。有一些落后社会它们通过引进发达社会的文化,从而跳跃过某些发展阶段。这是一条科学规律,我国曾经成功地运用这种规律于后进民族的社会改革中,称之为“直接过渡”。
(2)塞维斯说:“我们从进化潜势规律出发,讨论了一些落后地区将有可能超过我们的问题……这不是自掘坟墓,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同时,又是拯救世界的惟一出路。……停止我们的反对和无用的遏制政策,将肯定会缓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在这方面,塞维斯无疑是正确的。
(三)P331萨林斯的后期变化
萨林斯原是个进化论者,可后来他成为结构主义和象征理论的人类学家。萨氏的结构主义和象征理论集中表现在《甜蜜的悲哀》这一长篇论文中。
1、萨氏认为现代性的双重困境,正是西方古代宇宙观和犹太教、基督教中关于“善”和“恶”的双重人性论的“资本主义化”。
2、萨林斯认为人类学方法论创立者,如马林诺夫斯基、博厄斯等,不能够深入理解异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可能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解释模式。
3、萨林斯将结构主义分析法应用于分析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有人称之为“符号文化决定论”,这个“符号文化决定论”,“旨在阐述一个逻辑,即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实践受制于人对其生活世界的符号表述”。
4、萨林斯认为,最终决定“人性”的一般因素(欲望与需求)要服从于当地文化的具体决定因素。
5、萨林斯对西方认识论的第二大批判,是对西方生物学观念的反思。
《生物学的运用与滥用》一书中,认为社会生物学是一种达尔文主义和自然选择的偏离。这个理论试图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现状是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6、萨林斯在《何谓人类学启蒙》一文中,他批判西方进化论说:“19世纪的‘单线进化论’是这种普遍理性的启蒙观念的一种人类学延续。”但是,“现在有许多民族投入到保护他们的‘文化’的运动中去了”。所以与西方预料的进化论命运不同。即所谓“现代性的本土化”。
萨林斯大胆反思自己的西方文化,并对异文化的平等态度,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无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第十章    文化唯物主义  P334
一、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当今有影响的美国人类学家M.哈里斯(Marvin Harris,1927—)
1、著作有《人类学理论的兴起》(1968)和《文化唯物主义:为创立文化的科学而斗争》(1979)等。他也被西方人类学者视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哈里斯在《人类学理论的兴起》一书中已初步提出了他的文化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怀特的策略是文化唯物主义的策略。他的《文化唯物主义》出版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3、哈里斯在《文化唯物主义》一书中申明文化唯物主义是一种研究策略。
(1)在评论各种认识方法,特别是F.培根提出的归纳法和笛卡儿提出的演绎法之后,哈里斯正确地指出,“科学总是包含着归纳法和演绎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
(2)唯物辩证法认为,归纳和演绎这两种研究方法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各自孤立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
4、哈里斯十分重视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5、哈里斯明确地说明他写《文化唯物主义》一书的目的是:“用关于基本目标、规则和假设的明晰论述,去取代那些支持着大多数人类学家的研究工作的不完全的、无意识的范式的时机业已成熟。”他称自己的文化唯物主义是一套研究策略的指导路线;认为:“科学研究策略的总体目标是依靠强有力的、相互联系的和简练的理论,来说明可观察到的实体和事件,而这种理论可以通过经验的检验纠正和改进。文化唯物主义的目的特别在于说明世界所发现的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相似的起源、保持和变化。”
6、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念,提出基础结构对结构和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客观行为对主位思想起决定作用的观点。但他激烈地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论点,并反对辩证法。
7、哈里斯阐述了文化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其中心内容是要区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客位观点和主位观点。
应当解决两组不同的区别:第一,思想事件与行为事件之间的区别;第二,主位事件与客位事件的区别。
(2)主位观点和客位观点被哈里司视为文化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核心。
他借用语言学家派克(Kenneth Pike)取自Phonetic(语音的)和Phonemic(音素的)两个词,用词根etic表示客位,emic表示主位,提出客位文化、客位观点及主位文化、主位观点。主位文化的观点即以参与者或文化负荷者的观念和范畴为准,也就是以本地提供消息的人的描述和分析的恰当性为最终判断。客位文化表示科学的判断,可经由任何受过训练的观察者来加以证实,或者说把旁观者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和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P338
(3)哈里斯在1983年版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对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所作的解释较《文化唯物主义》的叙述更为通俗明白。
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即事件参加者本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前一种研究文化的方法称为主位研究法,检验主位研究法的记述和分析是否恰当,在于那些记述和分析是否符合当地人的世界观。后一种研究法称为客位研究法,检验其记述和分析是否恰当,只看它能不能就有关社会异同的原因产生出科学的理论。
(4)哈里斯在他的论著中总是举他对印度神牛的研究为例来说明主位和客位的区别多么重要。
(5)哈里斯强调必须区分主位操作方法和客位操作方法。
(6)哈里斯还强调了客位不等于客观,主位不等于主观。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两种观点,用一种观点解释另一种观点。
8、哈里斯讲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实际上就是指社会文化系统的内容,其主要组成部分或成分,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关系、部分和系统如何演化。
二、哈里斯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策略的普遍模式
1、客位行为的基础结构。
生产方式: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生产问题,在行为上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要。具体项目包括生计技能、技术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工作模式等。
再生产方式:每个社会必须在行为上解决再生产问题,避免人口出现破坏性的增加或减少。项目包括人口统计、配偶方式、生育等。
2、客位行为的结构。家庭经济;政治经济
3、客位行为的上层建筑。
4、思想的和主位的上层建筑。即思想的和主位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参与者得到的或由观察者推断出来的关于行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认识的目标、范畴、规则、计划、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
三、哈里斯这样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公式:
1、马克思将社会文化生活的非意识方面分成两部分,即经济结构及“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以就有三个主要的社会文化部分,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法律政治组织,即所称的社会结构,三是社会意识。
2、哈里斯说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的核心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原则:“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否认主位的、上层建筑的和结构的组成部分有可能从客位基础结构中得以某种程度的自主。”
3、哈里斯称赞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伟大原则是人类知识中的一个重大进展,但同时批评了马克思。
(1)“生产方式”这一用语具有认识论上的模糊性;马克思在区别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时,两种概念都含有致命的含混性,生产方式真正指的是什么不可能推测出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哈里斯对生产关系的忽视或不理解。
他把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基础结构剔除出来,作为一种组织特征。
(2)哈里斯批评马克思忽视“再生产方式”的问题,实际上主张以“再生产方式”因素代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文化唯物主义的积极因素之一在于把再生产方式即人口再生产列入基础结构之中,充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论述了人口再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3)哈里斯还认为马克思缺少主位和客位观念。
哈里斯所阐述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范围,实质上是用文化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作具体的解释。
四、P346
(一)狩猎—采集者体系
1、哈里斯用他的文化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原始社会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群体的社会生活。狩猎—采集者对分散的野生植物群和动物群的依赖,是过流动生活的原因,人口密度低,使小型的、营地式的流动村落成为必需。典型的家庭生活是围绕着独立的核心家庭进行的。
2、哈里斯按照他的核心家庭适应分散的野生动植物群的原则,来描述核心家庭的活动。

相关话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