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于宋代以后,在客家的先民——北方汉族居民带来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客家方言的分布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也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而在广东、海南、福建、湖南、四川、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区。
2.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具有的特征:
7.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于宋代以后,在客家的先民——北方汉族居民带来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客家方言的分布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也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而在广东、海南、福建、湖南、四川、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区。
2.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具有的特征:
⑴外延性和连续性;
⑵距离衰减性;
⑶层序性和阶层性;
⑷复合性;
⑸竞争性和同化性;
⑹演化性。
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1. 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影响语言扩散,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反之则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
2. 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⑴行政区划的影响
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一般对语言的传播扩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语言界线与国界有着极大的一致性。行政区划中心多为该区域的经济、文化、时尚中心,这就促使其语言很快传播到周围地区,并且影响到与其交往的其他地区。
⑵经济条件的影响
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小,语言的差别就会越来越大,导致地域方言的形成。反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地区),同其他国家(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影响也越大。经济发达地区,会率先出现很多新的语言词汇,并且会被其他国家所吸收利用。
⑶人口迁移的影响
移 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如果外地的移民具有比较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同时迁移时间比较集中,那么移民带来的语言就有可 能取代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如果移民带来的语言不能取代当地的语言,但其语言成分也能渗透到当地语言中,对当地语言产生影响。
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
1.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 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 多语言国家出现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
分为:(1)语系 (2)语族 (3)语支 (4)语种
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同一语族的语言尽管可能出于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但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就是语族。
语支:在划分语族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
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拉丁语和希腊语,英语,法语,西班牙和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汉——藏语系(汉语)
二十七、世界宗教和民族宗教的差异及分布
民族宗教:个别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世界宗教:三大宗教
(一) 世界宗教
佛教——佛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
基督教——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西亚、北非、东非、南亚、中亚
世界宗教的特征
(1)、世界宗教都发源于文明程度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基督教源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它吸取了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先进文明成果。
(2)、世界宗教有能够为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接受的教义。如基督教向每个受难者伸出引向天堂的手,但它却不倡导人们推翻现实中的压迫者。
(3)、世界宗教树立的神圣崇拜对象,能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接受。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是不分民族而保佑一切神灵的神。相反犹太教、神道教却打上了民族的烙印。
(4)、世界宗教的宗教礼仪比各民族宗教先进。世界宗教礼仪简单易行。如基督教的信徒随时随地祈祷,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和祝福。
(5)、世界宗教具有庞大的宗教组织机构。为了使人们接受它的宗教信仰,依靠专门人员和机关,对教义、教规进行研究和传播。
(一)地理环境与宗教起源——原始宗教起源于人们对地理环境事象的恐惧(雷电、风雨、地震等)和崇拜(山、水、土地等)。
(二)地理环境与宗教源地——世界主要宗教几乎都起源于西亚和南亚。
西亚和南亚位于北纬10-40度,属干旱气候和季风气候区。西亚和南亚地区能见度好,是观察天象的理想地区;恶劣的环境:沙漠、烈日、干旱等严酷的自然环境促使人们产生幻想,寻求精神寄托,于是,上帝、真主等便应运而生。
(三)地理环境与宗教习俗、禁忌——宗教许多习俗、禁忌与地理环境有关。
伊斯兰教主要经典《古兰经》有许多清规戒律,其中有不吃不洁之物、自死物、血液等条文,这与西亚地区天气炎热,食物易腐烂变质有关。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禁食牛肉,这与南亚地区气候条件和人口激增有关。公元前2000年,印度人是吃牛肉的,后来人口多了,连续干旱使大量人畜死亡,灾后恢复和维持正常农业生产,保持一定量的役畜是必要的,于是佛教和耆那教先提出禁食牛肉,印度教为争取教徒也在教义中增加这一条文。
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来源地。
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区域,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 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一)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二)旅游与经济发展,赚取外 汇,发展经济。(三)旅游与收支平衡,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四)旅游与就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五)旅游与税收(六)旅游与经济结构,可以促进旅游目的 地区域的产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七)旅游对于区域经济消极影响。1旅游过度超前发展2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
二旅游对区域环境影响(一)旅游与环境关系。独立,冲突,共生。(二)旅游对自然环境影响。旅游与植物,旅游与水质量,旅游与大气质量,旅游与野生动物,旅游与地质。(三)旅游对人文环境影响。1对风景区影响。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2城市基础设施变化
三旅游对区域社会影响。即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带来的表现在多方面的变化。(一)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二)示范效应(三)旅游与社会道德(四)旅游与宗教(五)旅游与语言(六)旅游与健康。
四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1)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交流(2)旅游对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