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24)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2016-09-12


①1995年,参与—扩展战略;1997年,塑造—反应—准备
②“两洋战略”
③贸易战略
(2)“9. 11”袭击与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
2. 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1)背景:冷战结束之初,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持续40余年的日美战略同盟受到巨大冲击。然而,1995年以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面临十分严重的危机。
①与美国经济比较,日本经济对外依赖性与本身的脆弱性也更为明显,要振兴经济,显然需要美国的合作与支持。
②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收效甚微,特别是原先指望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遭到严重挫折,促使日本重新思考其对外战略,尤其是对美政策。
③同时,日本感到自己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一些地区热点如朝鲜半岛争端、台湾海峡局势、南中国海归属等问题尚未降温;中国的崛起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俄罗斯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等等。而日本尚未具备单独应付这些挑战的能力,因此,在日本看来,日美安保体制在维护其安全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此外,日本也意识到在走向政治大国的过程中,离不开美国的大力支持。为此,日本重新强化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影响
       1996年,克林顿访日,与日本桥本首相共同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面向21世纪的同盟》,提出对日美军事同盟进行“再定义”,为日美双方扩展军事行动、在东亚维持美日所希望的地区秩序制造理由。1997年两国签署《日美防卫合作方针》,确定了美日进行防卫合作的基本形式和内容。1999年日本通过了新指针相关法案,结束了对日美安保体制的再定位,奠定了日美共同干预地区危机的法律基础。小布什上台后,更加重视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主张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发挥日本的作用,加强美日同盟,把日本作为“亚洲和平、稳定、安全和繁荣的重要基石”。
与冷战期间相比,冷战后日美安保体制再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安保体制作用的地理范围扩大。
②日本在双方军事合作中的作用加大、程度加深。
③日美新安保体制和联合国的关系发生加大变化。
继日美强化军事同盟关系后,两国又以朝鲜导弹威胁为借口,积极联合研发地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并将东亚列为部署TMD的重点区域。(拨款、研发TMD、自主发射卫星)
(3)影响:
对日本来说:
①经济上:通过与美建立同盟关系,得到美国的合作与支持,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及贸易往来,从而振兴日本经济。
②政治上:通过与美建立同盟关系,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减少路障,在美的支持与帮助下进一步发挥日本在某些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③安全防务上:日美安保体制在维护日本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减缓了日本在东亚地区面临的诸多挑战所带来的压力,日本可以借美国来遏制中国和俄罗斯,为在东亚建立日美所希望的地区秩序做准备。
④军事上:在美国的掩护下,日本借助美国的支持与援助来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通过研发TMD、自主发射卫星等,企图在东亚地区确立对他国的绝对军事优势,为其外向型的军事战略架桥铺路。
对美国来说:
       除了在经济上获益外,与日本加强同盟关系,可以使美国更多的涉足、插手或干预东亚事务,为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打下基础;还可以把日本作为牵制、遏制中国与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与堡垒;通过支持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为自己在国际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使日本在如联合国维持和平、救援等行动中承担更多的义务。
       总的来说,冷战后日美关系有过摩擦,但双方已经找到了巩固联盟的新基础。日本仍然将日美关系视作自己的外交基轴,并且以此作为自己在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上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的重要途径。
3. 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1)背景:俄罗斯自独立以来,在政治经济转中面临着许多困难:政治和社会持续动荡、地方离心倾向加剧、寡头势力猖獗、经济濒于崩溃、社会问题严重、亲西方外交失败、改革陷于困境、人民精疲力竭,等等。但是,俄罗斯仍然雄心未泯,从叶利钦到普京始终没有放弃放弃复兴大国地位的努力。
(2)俄罗斯独立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对外战略也不断调整。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推行亲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独立初期,基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向西方发达国家靠近并加入其行列,希望依靠西方国家的支持与援助来摆脱国内面临的严重危机。与美国关系打得火热,在核裁军和军备控制问题上积极迎合美国,在解决地区冲突中作美国可以信赖的伙伴,重视发展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签署众多合作协议。但俄的亲西方外交困难重重,没有完全得到西方的援助许诺,经济没有得到复苏,国内矛盾激化;国际事务上受制于西方,沦为“谁都不尊重的三流大国”。
第二阶段:推行既重视西方,又重视东方的“双头鹰”外交。1993年,叶利钦,《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强化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解决波黑问题,坚决反对北约东扩,拓展亚太外交。俄通过东方外交,恢复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为其开发远东地区创造了条件。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俄改变了对西方亦步亦趋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第三阶段:全方位外交的确立。1995年,叶利钦提出。强调建立多极世界是客观趋势,主张俄在这个多极世界里应发挥一个有影响的大国作用。外交总方针:以西为主,东西兼顾,加强周边,广泛结交。主要特点: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虽未改变,但更加突出“借东制西”;争取世界大国的总目标未变,但强硬和灵活策略的运用更加适度,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同美国争影响、争地位。俄对西方的态度趋于强硬,抗争多于妥协,并加强与西欧国家的合作,加入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进程,回归欧洲;加强周边关系,“建立睦邻友好地带”,把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在首要地位;加大东方外交力度,借以平衡西方外交,把亚太地区视为另一外交重点;对第三世界外交由战略收缩转向全面展开,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以务实态度处理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建立同非洲合作的新机制。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