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相关设计:通常指交互分类设计,这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的形式近似于两组无前测设计。但是,试验组和控制组不是随机分派,而是根据试验变量的要求选取的。
相关设计缺点:<1>由于对个试验对象没采取控制,所以无法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因而,他的内在效度较低。<2>相关设计的另一缺点是缺少前测,无法进行时间序列的比较。解决这一缺陷的一种方法是,增加一个事后回溯设计,即在引入试验刺激并加以后测之后,在询问被试者过去的状况。以此与因变量的后测值比较。
(4)时间序列设计(北大2002<名>):也称趋势研究,一般用于研究较长时期内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对相关设计的扩充,它也是一种交互分类设计,不过,它的前测和后测包括多个时点,由此组成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值,从这些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发现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过程。
时间序列设计有多个观察点,而且在每一时点都对试验组和控制组加以测量,因此,从它的差异可以发现因变量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检验这种预测。
时间序列设计的缺点:(1)无法判定所假设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由主要影响,因为在很长的时期内,会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因变量的变化。(2)测量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是很困难的,由于趋势研究是要不断的观测社会发展变化和新的社会现象,它很难利用现有的量表和标准问卷,因此无法确定测量工具的效度。
(5)非等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形式与典型设计相似,但是,它的试验组与控制组是不等同的。其优点:<1>不仅可以得到后测的差异,而且还可以知道前测的差异。<2>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其缺点是:由于两组是不等同的,因此无法推论x与y的因果关系,因为y的变化很有可能是不同的试验对象所固有的,没有控制实验对象的固有特征就不能检验出x的真正影响,最多只能说明所假设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6)现场试验设计:准实验一般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研究人员虽然不能对自然场所的变量加以严密的控制,而且很难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是试验组和控制组完全保持一致,但他们可以结合研究目的对试验变量和现场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这种实验也称为实地实验或现场试验。
其特点是:隐蔽性、真实性和概括性都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其缺点:对实验变量和外部变量缺乏严格的控制。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当尽可能的在相似状况下重复同一项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 (7)准实验与纯实验在原理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准试验只是由于现场和研究条件的局限不得不将纯试验设计加以简化。当然,当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采取交严格的试验设计,以提高实验的效度。但是,目前社会学试验大部分还不具备采用严格设计的条件,他们通常只能成为准试验,而在纯试验设计或实验室研究中,大多是研究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课题。准实验和纯实验均有其优缺点和局限性。此外,在多种形式的实验设计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他们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应依据研究目的之要求来选择最适当的实验设计。
101、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1)信度:与其他搜集资料的方法相比,实验法的信度和内在效度较高。对信度的检查一般是通过重复试验的方法,观测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也可以检验信度。另一种方法是在多组设计的情况下,通过各个组在同一次试验中的差异来检验信度。(2)效度:实验目的是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使实验结果具有概括性。但这两个目的是很难同时达到的,要精确测量自变量的影响,就要严格控制情景和外部变量,但这会使实验环境人工化并缺乏代表性,从而降低外在效度,而如果提高情景的真实性和样本的异质性以使实验能概括广泛的现象,则很难控制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内在效度。大部分试验设计都面临着这两种困境,若提高内在效度则有可能降低外在效度,或者相反。这也是纯试验与准试验的不同之处,前者内在效度较高,外在效度较低,后者则相反。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是:<1>实验情景的人工化;<2>实验样本缺乏代表性。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是:<1>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很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对这些变量很难实施控制。<2>对社会因素很难明确界定和测量。
为了提高内在效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各种危害实验内在效度的问题,并尽可能减少和控制他们的潜在影响。<1>有关实验对象方面的问题:(A)对象选择:即用来进行比较的两个群体之间是否本身存在差异。(B)对象的丧失:即是否所有的对象都一直在研究中。(C)实验与控制组的竞争。<2>有关试验程序的问题:(A)测量的影响。(B)器械操作。(C)实验处理的模仿。<3>有关时间的问题:(A)成熟的影响。(B)历史的影响。
102、 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1)实验法的优点:<1>能够确立因果关系。<2>花费较少。<3>易于重复。<4>控制能力强。(2)实验法的缺点:<1>缺乏”现实性”。实验室中的社会过程往往也不能代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过程。<2>样本的缺陷。实验结论所依据的那些实验现象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往往大不相同。<3>实验人员的影响。<4>伦理及法律上的限制(人大97<简>:简述实验方法中的社会伦理问题):由于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实验所能操纵的自变量常常受到现实生活中伦理或法律的限制。比如,我们不能为了进行有关人口密度和侵犯行为间关系的实验,而让众多的实验对象长时间禁闭在拥挤的室内,也不可能让他们之间发生各种暴力侵犯的行为。
第十三章:文献法
103、 文献法(南大2000: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可以建立社会骚乱、经济衰滞、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请给出一例):在严格意义上文献法并不是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即既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也包括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方法。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即人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
104、 文献的类别及来源:(1)文献:指的是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2)类别:根据文献具体来源的不同,分为个人文献(主要指个人的日记、信件、回忆录及自传等)、官方文献(主要指政府机构和有关组织的记录、报告、统计、计划、信函等)及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刊、电影、电视等)三大类。也可以分为原始文献(或第一手文献。指的是有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写的资料)和第二手文献(文献学上称二次文献。是利用别人的原始文献所编写或产生出的新的文献资料)两大类。
(3)利用官方统计资料应注意:应该对统计资料的内容、对象、范围、特点等等都具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对于各种统计指标、比率和数字的实际含义、他们的计算方法等等应十分清楚,不能含糊。否则就会出现错用资料的情况。
(4)历史文献:往往是指那些再形成的时间上举目前较远并且文献的作者以及所记述的时间和运动的当事人都已去世的资料。在通常情况下,历史文献更多的为历史学家所运用。
105、 第二手分析:(1)定义:也称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一种是从别人为研究某一问题而收集的资料中,分析与该问题所不同的新的问题。即把同一种资料(已有的,别人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用于对不同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另一种类型则是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分析别人的资料,以对别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即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处理同一种资料,看看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2)第二手分析的步骤:选择研究主题:适用于第二手分析的主题可以使相当大的,它有时仅仅只能采用那种在一个国家规模上所得到的数据资料。通常,在研究设计中,要留有一定余地,以便一旦发现相关的资料中并不具备你所想要得各种特征时,就可以稍微修改你的研究设计,以保证与可用资料的一致性。在主题与资料的关系上,第二手分析往往要求主题去适应资料,而不是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数据资料是已定的,无法变动的,研究者只能在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上、技术上动脑筋。而研究主题则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寻找合适的资料。最好的途径是阅读一份相关的研究。当发现一组对你似乎十分有吸引力的数据资料时,你可以仔细地阅读论文的资料部分对资料的内容、收集方法等等的描述。如果是在一本著作中发现这组资料的,那么,书中一般都有介绍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的专门章节。此外,在书后的附录中,还可以找到诸如问卷、指数计算方法等详细的信息。对资料的再创造。首先,必须从资料中寻找或重新定义所要研究的变量。其次,应该仔细地研究这些变量。最后,你也可以掷去样本中的一部分作为分析的对象。分析资料。第二手分析的最主要也是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对资料的重新分析。
(3)第二手分析的优点:省时省钱又省力。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4)第二手分析的缺点:其缺点主要在于资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某个研究者为其特殊的目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不一定与另一研究者的研究旨趣相符;而二手分析研究这所需要的资料有可能完全搞不到。实际上,这样的资料对于第二手分析研究人员来说,效度是较低的。即原始问题所测量的并不是二手分析研究这所希望测量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