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完整版(14)

本站小编 福瑞半岛在线注册网/2017-01-11



新媒介的发展:
新媒介: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互联网络。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
1、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2、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多媒体: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连成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3、    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巨大成果。
4、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媒介技术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
新媒体发展的社会意义:
1、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将改善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2、    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3、    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4、    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传播过程更加平等带来社会关系平等;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力和机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政治选举的可能,普遍民主的社会。
历史渊源:布莱士对报纸在舆论的合理化、理性化及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麦克卢汉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一种“媒介神化学”基础上;认为文字和印刷媒介与“人的堕落”对应。
评价: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的特点:
1、    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
2、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是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大众传媒的优势:
1、    专业的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2、    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可信性和可确认性。
3、    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经济收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
经营目标: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维持传媒组织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经济收益来源: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
传媒的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广告主和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受众。
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1、受众越欢迎、发行量越大或收视率越高,媒介的广告价值就越高。2、受众的利益与广告主的利益不是一回事,往往存在着对立关系。
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与信息生产的特殊性分不开。信息生产属于与上层建筑直接相关的精神生产。任何大众传媒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背景,必须要为特定的利益服务。
宣传目标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得到实现:
言论活动:直接的宣传功能。通过社论、评论等形式直接宣传某种思想、观点;
报道活动:在新闻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刊载过程中贯彻传媒的意图和方针,获得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公共性和公益性:
依据:1、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2、 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3、    大众传媒是“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另一方面,公益性和公共性对大众传媒的重要制约:要求传媒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坚持真实和客观原则,不得以虚假内容损害受众利益。制约的体现:法律形式的制约,受众监督和传媒自律。
公营媒介受宣传目标和公共性、公益性制约程度较高,主要目的是追求社会效益。也加强了经营活动。我国大众传媒也出现了产业化、集团化、营销化趋势。
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受经营目标制约的程度较高,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帮助社会成员消除关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社会行为。
报道新闻是大众传媒的一项主要活动。
“把关人”概念,最早提出,美国,库尔特 卢因。发现家庭主妇的把关人作用。《群体生活的渠道》: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怀特,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记者、编辑、编审和总编都是把关人。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
新闻信息的本质属性:1、真实性2、及时性和新意。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标准。
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
新闻价值: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价值判断。
新闻要素:构成这种价值判断的各种因素。
美国学者,盖尔顿和鲁治,影响新闻选择和加工发生的九种要素:
1、    时间跨度
2、    强度和阈限价值
3、    明晰性
4、    文化接近性
5、    预期性
6、    处于预料性
7、    连续性
8、    组合性
9、    社会文化价值。受众群体或“把关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
新闻筛选作业依据三个基本前提:
1、    附加性前提,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新闻。
2、    补偿性前提,某些要素平淡,可以因其他要素比较突出而得到补充。
3、    排除性前提,所有新闻要素含量都偏低,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外。
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
业务标准: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如时间跨度、明晰性以及组合性等。
市场标准: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
还受到宣传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影响。
“把关”过程的实质:
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的分析,还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因为:
1、    大众传媒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    新闻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得到传播。
3、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课后练习题:
1、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及评价(略)
2、“电视人”和“容器人”
①媒介不仅通过其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而且它的出现、使用和普及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和性格。
②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中野牧):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的“罐状”容器;“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内部,因为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认同,但很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类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
3、“媒介依存症”的特点
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4、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佐藤毅)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也是唤起和引发人的占有欲和享乐欲的媒介,在追求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勤俭、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为个人享乐和“充欲”价值,即“他律性欲望主义”。
5、新媒介的定义、特点及其意义
①定义: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
②特点及其意义: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互动性;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c.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d.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
6、“电子乌托邦”(Teletopia)思想
①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②评价: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是不对的。因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并不由单纯的技术可能性得到必然保证,而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7、大众传媒的特点
地位稳固;社会组织,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远超一般社会群体),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8、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相关话题/郭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