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哲学导论考试名词与语录解释(2)

本站小编 福瑞半岛在线注册网/2017-05-01



 

Ø  语录解释   

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谈方法》中提出的认识论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全部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恰好证明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是我思想。即使是我在做梦,也是在思想。既然我思想,那么这个思想的“我”就不能不存在。“我在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就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根据笛卡尔本人的解释“我思故我在”中“自我”的全部本质只是思想,它可以不依赖人的肉体和大脑而单独存在,所以“自我”只是一个精神性的实体,是思想或心灵,而不是指人的感性存在。必须指出这一命题是认识论的,它明确肯定了自我这一认识主体,而把自我作为认识的前提条件。而不是说没有我的存在就没有世界的存在,更不是说世界上只有我的存在而别热都不存在,或者他们的存在依赖于我的存在。因为笛卡尔所说的“我”并不仅仅是指笛卡尔本人,而是指一般的我、心灵,或所有思维着的我。只有在逻辑上首先确立了这个“我”的存在,人的一切认识才是可能的。   

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出发,推演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首先他推出了上帝的存在。他说,我在怀疑,说明我是一个不完满的东西,但是我思想中明明有一个完满性的观念,这个观念不可能由我本身产生们因为我是不完满的,不能作为产生完满性东西的原因。所以完满性的观念必然是从一种事实上更加完满的本性而来,这种本性只能是上帝。上帝是最完满的,它自然包含了一切属性,包括“存在“这一属性,所以上帝必然存在。其次笛卡尔推出外部世界的存在。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感觉和观念,而这些观念都是清楚明白的,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各种观念只能来自上帝,上帝不会欺骗我们,所以我们清楚地感知到外在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真实可靠的。这样笛卡尔由我思故我在推出了三种实体的存在,即自我、上帝和物体。他认为这三种实体确立后,他的

哲学的建立和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建立就有了可靠的根基。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体和心灵属于两种不同的实体,物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有广延性的不能思维,能思维的无广延性。物体和新林毛哥,存在于思维谁也不依赖谁,二者各自独立存在,泾渭分明。这就是笛卡尔的二元论,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是显而易见的。   

 

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   

《易传〃系辞上》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易传》认为“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者”,而万物都可以分属阴阳。阴阳是宇宙大化流行的根本。“道”也就是“变”是宇宙万物运变的过程,《系辞》上言:“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进退指旧物的消失和新物的产生过程,而“道”的意思正是表示进退的轨迹。《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者就是万物变化的过程。《系辞上》又说“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周易正言》说“体质成器,是谓器物”。由是可以说“形而下者”是指示物存在状态。《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外”,“往来不穷谓之通”“恒久不已”等都指过程的无限性。“器”则都是暂时的,无穷的过程没有具体的形态,所以用“形而上”来表示。暂时的有形的器物用“形而下”来表示。关于形而上形而下、道器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思想家对此进行过不同解释。自汉唐来,人们多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理解为规律或法则与具体物质、本原与派生物的关系,这与《易传》的字意还是有区别的。(《中西著名思想命题要览》王吉胜  主编)   

 

3、  “如何从存在中推出义务?”(“how  to  derive  ought  from  is?”——休谟)    这句话我认为可以要用到休谟的“自由和必然”与“反理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修默休谟认为 

1.人类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齐一性,人类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大致一样。动机和有意的行动之间的连结像在自然任何部分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一样,有规则和齐一性。人们认为在自然中知觉到有如必然联系的东西,在思考自己的活动时,在冬季和行动间没有感觉到这种必然而已。其实,必然不是行动的强制性,而是行动的齐一性,是动机和结果之间恒常的联系。自由是根据已知的决定而行动或不行动的能力。这样解释自由和必然就同道德一致了。如果行动不是出自采取行动的人的品格和气质中的某种原因,他就不能对那种行动负责。如果没有自由,人类行动没有任何道德性质,也无需褒贬。被称为有道德性质的行为,一定导源于人的内在性格、情绪和爱好,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由的;如果完全由外在的事

物而来,就不能加以谴责或赞扬,他们是不自由的。   

2.休谟倾向于有机的宇宙观,他认为信仰上帝不是思想推论的结果,而是建立在人们的情感和冲动的本性上。宗教植根于意志中,而不是被创造的,是长成的。有神论由多神论发展而来。没有明确构成契约或协约使人一致服从,这种观点远远不是野蛮人所能理解的。酋长运用权威,原来一定是个别情况。由于从中尝到了好处,便一天天频繁起来,在群众中也取得了习惯上的自由或不自由的默认。如果追溯政府的最初起源到森林和沙漠里去,那么一切权力和司法都来自于人民;人民为了和平和秩序而放弃他们固有的自由,承认他们同辈和同伴的法律。在这里历史的或发生的观点取代了唯理主义思想。  (《西方哲学史》梯利  著,伍德  增补) 

 

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提出,他认为追问世界本源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凭什么认为本源是不变的?他提出:火是本源,火是变化。世界没实体,世界就是变,它不是特定的感性事物,这个火是一个象征。这个和周易里的变是相同的,宇宙是浩转流变的。   

他取消了本源问题,认为世界是一条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相关话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