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本站小编 半岛在线注册/2016-07-14


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 (《儀禮·士冠禮》) 搭搭,擊也。(《集韻·合韻》) 南臺中取我木手去,搭奴肋折。(《南史·李彪傳》) (一)本義不是原始意義 (二)本義不同於常用義 (三)字的本義不同於詞的本義 活 guō①《說文·水部》:“水流聲。” 《詩經·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huó①生存②活動③靈活④生動⑤非常 二、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 要腰部中間直接引申 半路攔截要挾 求取,要求需要間接 身中也.(《說文·臼部》) 昔楚靈王好細要。 (《墨子·兼愛》) 是王之地一任兩海,要絕天下.(《戰國策·秦三、詞義引申的方式 (一)鏈鎖式引申 習反復練習飛翔練習,復習熟悉,通曉習慣 數飛也。( 《說文·習部》) 鷹乃學習。(《禮記·月令》)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債於薛者乎?(《戰國策·齊策》)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數飛也。( 《說文·習部》) 鷹乃學習。(《禮記·月令》)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債於薛者乎?(《戰國策·齊策》)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二)輻射式引申 引開弓 延長,伸長後退,退却引導,率領拿來,取(三)綜合式引申 朝早晨 朝見朝政朝廷朝代拜見聚會朝向 策》) 吳人要而擊之。(《左傳·襄公三年》) 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東方要幸於談優。(《後漢書·蔡邕傳》) 任負擔 擔子,行李責任,任務承擔,擔當直接責任,任務任用,委任任憑擔保信任間接引申 保也。(《說文·人部》) 是任是負。 (《詩經·大雅·生民》) 門人治任將歸。( 《孟子·滕文公上》) 重怒難任。( 《左傳·僖公十五年》) 任賢無貳。( 《尚書·大禹謨》) 使州里任之,則宥而赦之。 《周禮·(秋官·司寇》) 來 開弓也。(《說文·弓部》) 君子引而不發。(《孟子·盡心上》) 我君景公引領西望。(《左傳·成公十三年》)引兵欲攻燕。(《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兵引而去。(《戰國策·趙策》) 引酒且飲之。(《戰國策·齊策》) 節竹節 木節關節禮節節操節奏節制,節約節氣,時節,節日 竹約也。(《說文·竹部》) 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史記·龜策列傳》) 其於木也,為堅多節。(《易·說卦》) 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捧其手而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 初一天 然後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後葬也。(《荀子·禮論》)
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呂氏春秋·求下》) 人》)
得丹之姬,婬,朞年不聽朝。(《呂氏春秋·直耆老皆朝於庠。(《禮記·王制》) 諫》)
四、引申過程中的詞義聯繫
(一)相似
1、形貌性狀相似
斗酌以大斗,以祈黃耇。(《詩經·大雅·行葦》)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淮南子·齊俗》)
永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詩經·周南·卷耳》)
2、功能作用相似
牢執豕於牢。(《詩經·大雅·公劉》)
故有畫地爲牢,勢不可入。(司馬遷《報任安書》)
牧今有愛人之牛羊而為之牧者。(《孟子·公孫丑下》)
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逸周書·常訓解》)
3、方式情態相似
獲田獲三狐。(《周易·解卦》)
古之伐國不殺黄口,不獲二毛。(《淮南子·泛論》)
擊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堯典》)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虛實》)
(二)相關
1.前義對後義有標識作用
齒唇亡則齒寒。(《墨子·非攻》)
古之立教,鄉里以齒。(《漢書·武帝紀》)
2、由動作行爲到發出動作行爲的人。
相周公相成王。(《尚書·大誥》)
相也者,百官之長。(《呂氏春秋·舉難》)
3、性狀特點和具有此性狀特點的人或物。
姝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邶風·靜女》)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陌上桑》)
狼冬獻狼。(《周禮·天官·獸人》)
趙王狼戾無親。(《戰國策·燕策》)
4、由方位處所到在此處所的人或物。
庖庖有肥肉,厩有肥馬。(《孟子·梁惠王上》)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官凡君召„„在官不俟屨,在外不俟車。(《禮記·王藻》)
志慮深而無財,才能高而無官。(《論衡·命祿》)
5.由事物到其相關事物
木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茂盛。(《莊子·山木》)
朽木不可雕也。(《論語·公冶長》)
6.由事物到与之相關的動作
策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戰國策·趙策》)
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前也。”(《論語·雍也》)
維中離維網。(《儀禮·大射》)
縶之維之。(《詩經·小雅·白駒》)
7、前義和後義有因果關係
嘉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詩經·小雅·東山》)
嘉乃丕績。(《尚書·大禹謨》)
媚媚兹一人。(《詩經·大雅·下武》)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陸機《文賦》)
(三)相反
1、前義和後義是事情的兩方面
緒反覆始終,不知其端緒。(《淮南子·精神》)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爲國家。(《莊子·讓王》)
乞乞諸鄰而與之。(《論語·公冶長》)
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漢書·朱買臣傳》)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