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主观题
- 简述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人权的概念和人权的基本特征。(2分)
(2)公民权的概念。(1分)
(3)人权是公民权的原身,公民权是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对人权的确认。(1分)
(4)我国宪法和法律中规定了诸多公民权利,加入了21个国际人权公约,2004年又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表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人权保障。(4分)
2、试分析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与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宪法修改的时间。1982年现行宪法通过以来,全国人大以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改,修改的时间分别是1988、1993、1999、2004年。这四次修改直接或间接地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分)
(2)1988年的修改。在原有关于个体经济规定的基础上,补充规定了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2分)
(3)1993年的修改。这次修改有两项内容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4)1999的修改。这次修改有两项内容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一是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将原来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5)2004年的修改。这次修改有两项内容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一是完善了关于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规定;二是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分)
(6)经过四次修改,在宪法层面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平台,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分)
- 简述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答案要点】
(1)由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开会行使职权,所以要完善会议制度。(1分)
(2)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制度,如将主任接见日制度、代表小组活动日制度等固定化、法律化。(2分)
(3)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双向联系制度化,监督、罢免的制度化。(2分)
(4)将人大代表的视察和调查的范围、程序,以及为视察和调查提供必要的条件等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2分)
(5)为培养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提高代表素质,建立人大代表的学习制度。(1分)
- 试分析我国法律规范的冲突及其解决机制。
【答案要点】
(1)宪法及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2分)
(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1分)
(3)新法优于旧法。(1分)
(4)特别法优于一般法。(1分)
(5)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由国务院裁决。(2分)
(6)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的冲突,由国务院裁决。(2分)
(7)根据授权规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1分)
- 简述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2条关于公民财产权的保障规定。
【答案要点】
(1)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2分)
(2)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分)
(3)增加了对私有财产征收征用条款。(1分)
(4)增加了对私有财产征收征用的补偿条款。(1分)
(5)本条修正案根据各国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经验,按照三重结构的原理,即不受侵犯条款、征收征用条款、合理补充条款,对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作出了规定,体现了保护体系和保护机构的完整性。(2分)
6、2003年,某市一家科研单位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所需专业是法学、计算机,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的女生张某,非常想进入这家心仪已久的单位,前去报考,但遭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的拒绝。张某认为该单位侵犯自己的宪法权利,要求该单位纠正自己的行为。